教案吧 > 教案设计 > 教案范文 >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

时间: 新华 教案范文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考虑到所需教具的准备,例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如何写出优秀的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篇1

名词:

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2、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

.3、水华:在淡水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4、赤潮:在海洋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语句:

1、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2、大气污染的危害:①我国大气污染类型是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②危害:直接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导致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③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烈。④可以通过水体、土壤及植物进而危害人及动物.

3、水污染的危害:①水俣病事件: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②水体中过量的N、P主要来自含有化肥的农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③赤潮和水华的形成都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4、土壤污染的危害:①“镉米”事件:土壤被镉污染后,会经过生物的富集作用进入人、畜体内,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损,导致全身性神经剧痛等症,最终死亡。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危害动物和人的生存。5、噪声污染的危害:损伤听力,干扰睡眠,诱发多种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篇2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第一问中的第二层要求不难,只要先判断出各段材料分属哪一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主张就好概括了。

第二问,学生要明确一个历史概念——“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哪几个朝代或时期?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时间范围确定下来后,联系书上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为贵”。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国”。材料四是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正符合秦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大一统”思想,正符合西汉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例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答案:A

例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辩证观点。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篇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能够熟练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4.掌握右手定则,并理解右手定则实际上为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

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3.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难点: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发现法、实验法

教学媒体

PPT、干电池、灵敏电流表、外标有明确绕向的大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共12组)。教学过程与方法备注(一)引入新课

设问1: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

设问2:它们与磁通量的变化有何关系?

设问3:你能否猜测一下: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验证?

[演示]按下图将磁铁从线圈中插入和拔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

EMBEDMSPhotoEd.3

①为什么在线圈内有电流?

②插入和拔出磁铁时,电流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③怎样才能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本节我们就来探讨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

(二)进行新课

1、楞次定律

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规律。

[实验步骤]

(1)按右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记录下G中流入电流方向与电流表G中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如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右偏还是向左偏?)

(2)记下线圈绕向,将线圈和灵敏电流计构成通路。

(3)把条形磁铁N极(或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并从线圈中拔出,每次记下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方向,然后根据步骤(1)结论,判定出感应电流方向,从而可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根据实验结果,填表:

磁铁运动情况

N极下插

N极上拔

S极下插

S极上拔

磁铁产生磁场

方向

线圈磁通量变化

感应电流磁场

方向

通过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当磁铁移近或插入线圈时,线圈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磁铁离开线圈或从线圈中拔出时,线圈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磁通量增加;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磁通量减少。

物理学家楞次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在1834年提出了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方法,这就是楞次定律。投影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1)“阻碍”并不是“阻止”,一字之差,相去甚远。要知道原磁场是主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是被动的,原磁通仍要发生变化,感应电流的磁场只是起阻碍变化而已。

(2)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具有普遍意义。

楞次定律符合能量守恒。从上面的实验可以发现:感应电流在闭合电路中要消耗能量,在磁体靠近(或远离)线圈过程中,都要克服电磁力做功,克服电磁力做功的过程就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楞次定律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电磁感应中,矛盾双方即条形磁铁的磁场(B原)和感应电流的磁场(B感),两者都处于同一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形成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矛盾,在回路中对立统一,正是“阻碍”的形成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

2、楞次定律的应用及例题讲解

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

(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

(2)明确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例题: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如图所示,软铁环上绕有M、N两个线圈。当M线圈电路中的开关断开的瞬间,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沿什么方向?

开关断开前,线圈M中的电流在线圈N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向哪?向下。

开关断开瞬间,线圈N中磁通量如何变化?减少。

线圈N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如何?向下(阻碍磁通量减少)。

线圈N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由下向上,整个回路是顺时针电流。

利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框图。

[投影]

3.右手定则

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如何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如果磁通量的变化是由导体切割磁感线引起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可以由右手定则来判断。

右手定则的内容:伸开右手让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从手心进入,拇指指向导体运动的方向,其余四指指的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三)实例探究---楞次定律的应用

【例1】如图所示,试判定当开关S闭合和断开瞬间,线圈ABCD的电流方向。(忽略导线GH的磁场作用)

解析:当S闭合时

(1)研究回路是ABCD,穿过回路的磁场是电流I所产生的磁场,方向由安培定则判定是指向读者;

(2)回路ABCD的磁通量由无到有,是增大的;

(3)由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磁场方向应和B原相反,即背离读者向内(“增反减同”)。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篇4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探究活动

走近《孟子》

一、提供材料专题阅读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

二、研讨主题

研讨可侧重于以下几点

1.孟子思想的研究

2.《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

3.《孟子》语言风格的研究

三、交流、评价与总结

可以在高三年级组织一次“走近孟子”为主题的论文(或者学生自作的主页)交流会。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篇5

unit3goingplaces

•重点词汇解析•

1.consider

(1)“考虑,细想”,后面可接名词,从句,连接词或代词引起的不定式短语,动词的-ing形式,不能直接接动词不定式作宾语。

(2)“认为”,后面可接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句型为:considersb.todosth.

(3)“认为”,通常与as构成consider...as...短语“把……看作或认为……”。

[注意]considersb.tobe...和considersb.as...中的tobe和as可以省去。

[注意]consider不能用于进行时态。比如:我们不能说\"heisconsidering...\",而应该说:\"heconsiders...\"。

2.means

(1)通常用作可数名词,单数复数形式相同,意思是“方法、手段、工具”。

(2)bymeansof意思是“用,依靠”。

3.transportation

用作可数名词,意思是“运输工具”,作不可数名词,意思是“运输、输送、客运、货运”。

4.imagine

(1)在本单元中意思是“想象、猜想、料想”,后面通常可接名词,动词的-ing形式,作宾语,也可接宾语从句。

(2)imagine后面还可接复合宾语,也就是说可以接宾语和宾补,宾语补足语通常可由名词、动词的-ing和tobe短语来充当。意思是“想象、料想某人做某事。”

[注意]imagine后面可接动词-ing作宾语或宾补,而不能接动词不定式作宾语或宾补。但可接tobe短语:\"youcanimaginewalkingaloneinthedark\",而不能说:\"youcanimaginetowalkaloneinthedark\"。

5.travel

(1)本单元中作“旅行、游历”讲,用作动词。

(2)作名词讲,意思是“旅行”。

(3)作“游历、游记”讲时,通常用复数形式。

[辨析]journey,travel,trip,voyage,tour

①journey指旅行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主要指陆地的长途旅行。

②travel指目的不明确,在各地做长途漫游,通常用复形式。

③trip指短时间内来回的业务或观光旅行。

④voyage每时海上或空中的旅行。

⑤tour指观光、考察等的环游旅行。

6.prefer

(1)本单元中,prefer的意思是“喜欢”,通常后面可接名词、代词、不定式或动词-ing作宾语。

(2)prefer...to意思是“比起……更喜欢”,“宁愿……而不……”,这里的to是介词,后接名词、代词或动词的-ing形式,而不接不定式。

(3)prefertodo...ratherthan(to)do意思是“宁愿……而不……”,后面的to可以省去。

(4)prefer作“宁愿”讲时,后面的宾语从句中的谓语通常用(should十)动词原形,should可以省去。

7.adventure

(1)本单元中用作名词,意思是“冒险、冒险活动”。

(2)adventurer冒险家、骗子,adventuress女骗子。

8.experience

(1)作名词用,意思是“经验、体验、经历、阅历”。

(2)作动词用,意思是“经历、体验、遭受”。

[辨析]experience,experiment

(1)experience常指人们“经历”过的事情,即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或通过学习、实践取得的经验。

(2)experiment通常指科学家或研究人员进行的试验或用来奉示人们为了检验某种效果而进行的活动。

9.expensive

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昂贵的、高价的、花钱多的”。

是cheap,在英语中,通常谈论物品贵廉,用expensive和cheap,而谈论物品价格时用high和low。

10.equipment

通常用作不可数名词,意思是“装备、设备、装置”。

11.return

(1)用作不及物动词,意思是“回来、返回、归还”。

(2)用作及物动词,意思是“归还、退还”。

(3)用作名词,意思是“返回、回来”。

在我回来的时候,我碰到一位昔日朋友。

[辨析]inreturn,inreturnfor

(1)inreturn作为报答,作为回报。

(2)inreturnfor作为……的报答,作为……的交换。

12.paddle

(1)用作名词时,指小船、尤其是独木舟所用的短而宽的桨。

(2)用作动词时,意思是“用桨划、荡桨”。

13.getawayfrom

意思是“脱离”。

14.nature

(1)用作名词,意思是“自然、自然界”,“本性”,作“自然、自然界”讲时,通常用作不可数名词,作“本性”讲时,既可用作可数名词,也可用作不可数名词。

(2)常见短语

innature自然界,性质上,实际上,究竟。

bynature天生地,天性地。

15.watchout

(1)watchout意思是“当心、注意”。

(2)watchoutfor意思是“注意、提防”。

[辨析]watch,see,lookat

(1)watch强调注意其动静。

(2)see强调看的结果。

(3)lookat指看的动作,指视线看目标。

16.poison

(1)用作名词,意思是“毒、毒物、毒药”。

(2)用作动词,意思是“毒杀,毒害”。

(3)poison的形容词是poisonous,意思是“有毒的”,“有害的”。

17.combine

用作动词,意思是“使结合,使联合”。

18.benefit

(1)用作名词,意思是“利益,好处”。

(3)用作不及物动词,意思是“受益,得到好处”。常与from和by连用。

•重点短语、句子解析

howwouldyouliketogotothefollowingplaces,byboat,bytrain,byairorbybus.

你愿意如何去下面这些地方呢?乘船,乘火车,乘飞机还是乘汽车。

(1)wouldlike或wouldlove后面通常可以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意思是“喜

欢……”,后面也接动词不定式,意思是“想做……”,而不能接动词的-ing形式。

(2)by介词,意思是“通过……”,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方式。

2.wherewouldyouprefergoing?

你愿意到哪儿去呢?

prefer后面既可跟不定式作宾语,也可以跟动词的ing形式作宾语。

3.insteadofspendingyourvacationonabus,inahotelorsittingonthebeach,youmaywanttotryhiking.

不呆在车上,宾馆里或坐在海滩上度假,你可能想去远足。

(1)insteadof相当于介词,意思是“取代,代替,而不……”

[辨析]instead,insteadof,inplaceof,taketheplaceof

以上几个单词和词组都表示“代替”的含义,但用法有所不同。

①instead副词,通常用在句首或句尾。

②insteadof介词短语,通常用在名词,代词,动词-ing,不定式,形容词、副词或

介词短语前。

③inplaceof相当于insteadof。

④taketheplaceof动词短语,用作谓语,用在名词或代词前。

(2)spend

用作动词,“花费”的意思,通常用的句型是:花钱做……

spendmoneyon(for)sth.

花时间做……spendtimeonsth.或spendtime(in)doingsth,其中in可以省去。

[辨析]spend,take,cost,pay

这四个动词都表示“花费”的意思,但用法有所不同。

①spend通常指花费金钱和时间,主语通常是人。

②take通常指花费时间,句型是ittakes/tooksb.timetodosth.

③cost通常指花费金钱、精力,主语通常是人。

④pay通常指花费金钱。

4.hikingisfunandexciting,butyoumustn\'tforgetsafety.

远足有趣而且刺激,但你不能忘记安全。

must的否定式mustn\'t或mustnot,表示强烈的禁止,意思是“不得……,”“不准……”,“不应该……”。

5.bringmaps,water,sunscreenandmaybeacellphoneifyouhaveone.

带上地图、水、防晒油,如果有的话,带部手机。

one和it用作代词,都可代替前面提到的名词。但it指的就是前面说的那个东西,而one则指前面谈到的东西或事物中的一个。

句中的it指的是mypen,而one则不指前面的mypen,而是钢笔中的一支。

[辨析]bring,take,fetch,carry

这四个词都表示“拿,取”的含义,但用法不同。

①bring\"带来”,从另外的一个地方把东西带到说话的地方。

②take“拿走”,从说话的地方拿到另外的一个地方。

③fetch“去取来”,从说话的地方出发到另外一个地方将东西拿到说话的地方来。

④carry表示“运送”,没有明确的方向性。

6.watchoutfordangers,suchasspiders,snakesorpoisonousplants.

小心危险,例如蜘蛛、蛇和有毒的植物。

(1)watchoutfor相当于及物动词,意思是“注意,小心”。

(2)suchas“例如”的意思,通常用于列举。

7.wearahattoprotectyourselffromthesun.

戴顶帽子让你免受太阳晒。

protect通常用作及物动词,与defend同义,意思是“保卫、保护”,常见短语protectsb.from...“保护某人免受...”

[辨析]wear,puton,dress

①wear是“穿着,戴着”的意思,可用于穿衣服,穿鞋,戴帽子,戴手套,佩戴首饰等,强调“穿戴”的状态。

②puton是“穿上,戴上”的意思,可用于穿衣服,穿鞋,戴帽等,着重于穿戴的动作。

③dress可用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有“穿着,打扮”的意:思。作“穿着”讲时,可用于穿衣服,不用于穿鞋,戴帽,戴手套等。用作及物动词,它的宾语是人而不是衣服。即:dresssb.(给某人穿衣服)。而wear作“穿着”讲,也是及物动词,但它的宾语是物而不是人,即:wearsth(穿着衣物)。

8.thename\"whitewater\"comesfromthefactthatthewaterinthesestreamsandriverslookswhitewhenitmovesquickly.

“白水”这个名字来源于这个事实,当水流淌很急时,小溪和河中的水看起来是白色的。

(1)thatthewaterinthesestreamsandriverslookswhitewhenitmovesquickly中的that引导的是一个同位语从句,即对前面的thefact进行说明,解释。

(2)comefrom\"来自于……,来源于……”的意思。

9.aswithhiking,youshouldalwaysthinkaboutyoursafetyandweargoodclothes.

同远足一样,你应该考虑你的安全,而且穿上优质的衣服。

aswith意思是“正如……的情况一样”。

10.youshouldnotgoraftingunlessyouknowhowtoswim,andyoushouldalwayswearalifejacket.

你不该去漂流,除非你知道如何游泳,而且你总是穿好救生衣。

(1)unless意思是“除非……如果不……”相当于if...not结构,通常unless引导一个条件状语从句,从句中不能用将来时态,而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来代替一般将来时或过去将来时。

(2)本单元中几次出现should这个单词,should通常可以表示“应该,应当”的意思。

11.janeandbettyaregoingonseparateholidaysinafewdays\'time.

几天以后简和贝蒂将要分别度假去了。

(1)separate在此句中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单独的,各自的”。

(2)inafewdays’time“几天以后”,注意afewdays’中的“\'”放在s上。

[辨析]separate,divide

这两个词都可用作动词,意思是“分开”。但有一定的不同。

①separate通常指把原来结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的分开或隔离。

②divide着重指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

•高考衔接点拨•

[考点]so构成的四个相似句式的用法及区别

[透视]①so用于肯定的倒装句,若是否定,则用neither或nor;②“so+系动词/助词/情态动词+主语”是倒装结构,而“so+主语+系动词/助词/情态动词”则用来表示说话人对前面陈述情况的赞同,意为“……的确是这样”。③在“主语+do(does,did)+so”句式中,so则是用来代替前文的有关内容,以避免重复。④若句中的动词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或多个谓语动词不同类时,则用“soitis/waswith+主语”。

[考点]have+宾语+宾语补足语。

[透视]①havesb./sth.dosth.与havesb./sth.doingsth.两者都是宾语发出的主动动作。前者指“使某人/物做某事(指一次性的具体的动作)”;后者指“使某人/物一直处于某种状态”,常接一段时间作状语。②havesth.done这一结构中的宾语与宾补动词是被动关系。③havesth.todo这一结构中的have意为“有”,即“有某事要做”。解题时要注意这四个结构的形式变化,如对宾语提问、被动结构等。

[考点]prefer一词的用法。

[透视]①接名词、代词、不定式、-ing形式作宾语;②prefersb.todosth.;③prefer(doing)sth.to(doing)sth.宁愿(做)……,而不愿(做)……(to为介词);④prefertodosth.ratherthandosth.宁愿做……而不愿做……(可将ratherthan提到句首)。[考点]条件句的表达形式及其引导词的用法。

[透视]①if如果;②unless如果不,除非,多数情况下与if...not相同;③once一旦;④aslongas只要;⑤祈使句+and/or+句子等。其中①②⑤是考查的重点。[考点]宾语从句的用法。

[透视]①根据句意及结构来正确选用引导词;②均用陈述语序;③当主句是过去时时,从句也应为相应的过去时(客观真理不变)。

•课堂同步练习•

单项选择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答案。

1.iprefercoffee________milk.buttheyprefer________juice________soup.

a.to;todrink;drinkingb.to;drinking;todrinking

c.at;drinking;todrinkingd.at;todrink;todrink

2.youmustdo_______itellyou.

a.thatb.asc.liked.which

3.i_______backtomorrowunlessit

a.will;rainsb.willbe;rains

c.am;rainsd.willbe;isgoingtorain

4.we________visitingthegreatwallnextweek.

a.thoughtb.wantedc.consideredd.expected

5.thearmywillgoona_________crosstheocean.

a.voyageb.tourc.traveld.journey

6.hepreferred_________ratherthan

a.todie,liveb.dying,living

c.todie,livingd.dying,tolive

7.wouldyoulike_________somecoffee?

a.drinkb.drinkingc.todrinkd.todrinking

8.theywentonatravelonfoot_________bybus.

a.insteadb.taketheplaceofc.intheplaceofd.insteadof

9.he________aweekinfinishingtheexperiment.

a.tookb.costc.spentd.paid

10.iknowthatgentlemanlikeyou________onlylargenotes.

a.takeb.fetchc.bringd.carry

11.jane________havekeptherword.iwonderwhyshechangedhermind.

a.mustb.shouldc.needd.would

12.ihopethereareenoughglassesforeachguesttohave

a.itb.thosec.themd.one

13.ididwrongtohim.pleasesorrytohim_________me.

a.say;tob.say;forc.tell;ford.tell;to

14.a:haveaniceweekend.b:_______

a.thesametoyoub.youdotooc.thesameasyoud.youhaveittoo

15.i________hewillvisittheunitedstateswithme.

a.amhopingb.hopec.havehopedd.hoped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篇6

__届高考英语必修5unit4复习教案

unit4makingthenews制作新闻

核心词汇

1.everyonewhoisinterestedinthepositionneedsto____________(递交)theirapplicationsbeforemay5.

2.weshouldtrytofindwaystohelpbeginners____________(获得)thebasicskillsrequiredtolearnanewlanguage.

3.itwillrequirelotsoftimeto____________(评估)theeffectofthenewpolicycarriedoutlastweek.

4.thecourtyardistoomessyandneedsa____________(彻底的)cleaning.

5.i____________(赞成)ofthissuggestionwhichmayhelpourfirmmakemoreprofit.

6.hewasthrownintoa____________(困境)wherehecouldn’tputupwiththemanagementbuthedidn’twanttoquitthewell­paidjob.

7.maryistherightpersonwhocanfinishthejobbeforethe____________(最后期限).

8.____________(通知)usassoonaspossibleifanythinghappens.

9.mymotherwaschattingonthephone.____________(在此期间),myfatherwascookinginthekitchen.

10.thenovel____________(出版)lastmonthwasverypopularwithteenagers.

11.maryandihad____________tomeetattheentrancetothezoo,butshefailedtokeepthe____________,whichmademevery angry.(appoint)

12.用admire的适当形式填空

(1)whilestillatprimaryschool,rowanhadalreadyshown____________talent.

(2)shestoodatthewindow,lookingattheskirtwith____________.

(3)chinaandjapanhavemid­autumnfestivals,whenpeople____________themoonandinchina,enjoymooncakes.

1.submit2.acquire3.assess4.thorough5.approve6.dilemma7.deadline8.inform9.meanwhile10.published11.appointed;appointment12.(1)admirable(2)admiration(3)admire

高频短语

1.________________集中;全神贯注于

2.________________ 依靠;依赖

3.________________ 因……指责或控告……

4.________________ 为了(做)……

5.________________ 在……前面

6.________________ 对……有敏感的嗅觉

7.________________ 通知某人某事

8.________________ 完全误解;完全搞错

9.________________ 盼望……

10.________________ 把……传给……

11.________________ 最后

12.________________ 被制成……

1.concentrateon2.dependon3.accuse...of4.soasto(dosth.)5.aheadof6.haveanosefor...7.informsb.ofsth.8.getthewrongendofthestick9.lookforwardto...10.pass...onto...11.lastofall12.beprocessedinto...

重点句式

1.haveyoueverhadacase________someone________yourjournalists________gettingthewrongendofthestick?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别人控告你的记者,说他(她)们的报道完全失实?

2.____________i interestedinphotography,butitookanamateurcourseatuniversitytoupdatemyskills.

对摄影我不仅只是感兴趣,在大学里我还专修过业余摄影课来更新我的技术。

3.__________________youaskmanydifferentquestions____________________alltheinformationyouneedtoknow.只有提很多不同的问题,你才能收集到你需要的信息。

4.____________zhouyang(zy)forgethisfirstassignmentattheofficeofapopularenglishnewspaper.

周扬将永远不会忘记他在一家流行的英语报社的第一次任务。

1.where;accused;of2.notonlyam3.onlyif;willyouacquire4.neverwill

知识详解

1acquirevt.获得;取得;学到

(回归课本p26)onlyifyouaskmanydifferentquestionswillyouacquirealltheinformationyouneedtoknow.

只有通过多提问不同的问题你才能获得你想知道的信息。

①(牛津p17)shehasacquiredagoodknowledgeofenglish.

她英语已经学得很好。

②itwilltakeheralongtimetoacquiretheskillssheneedstobecomeafamousplayer.

要获得成为著名选手的技能需要花费她很长时间。

③imanagedtoacquiretwoticketsforthefootballmatch.

我设法弄到了两张足球比赛的票。

[例句探源]

acquire,achieve,obtain

(1)acquire指经过不懈努力才获得的技术、知识等抽象的东西,也指养成习惯等。

(2)achieve强调由于极大的努力,克服困难后达到目标。

(3)obtain指经过努力或付出代价或经过很长时间才得到所需要的东西。

①hehasacquiredareputationfordishonesty.

②aftersomanyyearsofhardwork,hefinallyachievedsuccess.

③inthesecondexperimenttheyobtained  averyclearresult.

[易混辨析]

1.(__年江西省八校联考)inorderto________agoodcommandofgerman,shequittedherjobandwenttostudyingermany.

a.requireb.inquire

c.acquire                           d.request

解析:选c。考查动词辨析。require要求;inquire咨询;acquire学得知识;养成习惯;request要求。句意:为了好好掌握德语,她停止工作,去德习了。

[即境活用]

2 concentratevt.集中;聚集

(回归课本p26)you’llfindyourcolleaguesveryeagertoassistyou,soyoumaybeabletoconcentrateonphotographylaterifyou’reinterested.

你将发现同事们会热情地帮助你,因此如果你对摄影感兴趣,以后你可以集中精力去研究它。

[归纳拓展]

①(牛津p406)ican’tconcentratewithallthatnoisegoingon.

吵闹声不绝于耳,我无法集中精神。

②(牛津p406)idecidedtoconcentrateallmyeffortsonfindingsomewheretolive.

我决定全力以赴找个住的地方。

③you’llsolvetheproblemifyouconcentrateuponit.

如果你专心致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例句探源]

④atthatmoment,alltheirthoughtswereconcentratedonthemselves.在那时大家都在想着各自的心事。

⑤wemustfocusourattentiononurgentproblems.

我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紧急的问题上。

[即境活用]

2.我不愿和她多说什么,我只顾专心学习。

ididn’tfeelliketalkingtoher,soijus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oncentratedonmystudy

3informvt.通知;告诉

(回归课本p26)theymustuseresearchtoinformthemselvesofthemissingpartsofthestory.

他们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来获悉被遗漏的那部分的情况。

[归纳拓展]

①(牛津p1046)please informusofanychangesofaddress.

地址若有变动请随时通知我们。

②(朗文p1061)thenthedoctorsinformedthefamilythattherewasnohopeforhisrecovery.

然后医生通知家属他康复无望。

[例句探源]

③youshouldkeepusinformedwheneveryouareintrouble.

一有麻烦你就应该告知我们。

④whereistheinformationcounter/desk?

信息问询处在哪?

[即境活用]

3.完成句子

(1)我希望你将常常写信给我,把你的进步告诉我。

ihopeyouwillwritemefromtimetotimea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ourprogress.

答案:informmeof

(2)我们很遗憾地通知你,你的申请被拒绝了。

we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ourapplicationhasbeenrejected.

答案:regrettoinformyouthat

4casen.情况;病例;案例

(回归课本p26)haveyoueverhadacasewheresomeoneaccusedyourjournalistsofgettingthewrongendofthestick?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别人控告你的记者,说他(她)们的报道完全失实?

[归纳拓展]

①(牛津p296)thereisnopointcomplainingnow—we’releavingtomorrowinanycase.

现在抱怨毫无意义,不管怎样我们明天都要离开。

②(牛津p296)you’dbettertakethekeysincasei’mout.

你最好带上钥匙以防我不在家。

③innocaseshouldyouleaveyourpost.

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能离开岗位。

[例句探源]

④itmayrain;you’dbettertakeanumbrellaincase.

可能会下雨,你最好带把伞,以防万一。

⑤asisoftenthecasewithhim,hewaslateforclass.

上课迟到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

4.pleaseremindmeofthemeetingagaintomorrow________iforget.

a.though b.sothat

c.incase                                      d.until

解析:选c。句意:请明天再次提醒我关于会议的事,以免我忘了。本题考查连词及连词词组的用法。根据句意选incase(以免,以防)。

[即境活用]

5.itisreportedthattherewillbeaheavyraintomorrow,________thehikewouldbeputoff.

a.inanycase              b.inwhichcase

c.innocase                d.incase

解析:选b。该题考查case的相关短语及定语从句,根据前面“据说明天有大雨”,可知hike在这种情况下要推迟,which引导定语从句,指代整个主句。

5demandn.要求,需要

vt.强烈要求

(回归课本p26)itwasadilemmabecausethefootballercouldhavedemandeddamagesifwewerewrong.

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因为如果我们错了,足球队员就可以要求补偿损失。

[归纳拓展]

①(牛津p530)thissportdemandsbothspeedandstrength.

这项运动既需要速度也需要体力。

②(朗文p535)idemandtoknowwhat’sgoingonhere?

我要求知道这里正在发生什么事?

③allthesettlersnearbydemandedthatthenightclub(should)bemovedawayassoonaspossible.

附近所有居民都要求那家夜总会尽早搬走。

[例句探源]

④(朗文p535)asmanyas300,000newhouseswereneededtomeetdemandthisyear.

需要30万幢新房子来满足今年的需求。

⑤mycardemands/needs/requiresrepairing/toberepaired,soihavetogotoworkbybus.

我的小汽车需要修理了,因此我必须乘公共汽车上班。

6.完成句子

(1)经理许诺他们会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themanagerpromisedthattheywilltry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meettheircustomers’demands

(2)那个地方非常需要医疗工作者。

medicalworkersare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inthatarea.

答案:ingreatdemand

[即境活用]

6approvev.赞成;认可;批准

(回归课本p30)lastofall,thechiefeditorreaditandapprovedit.

最后主编审读了这篇稿子,并且批准发表了。

[归纳拓展]

①(牛津p84)itoldmymotheriwantedtoleaveschoolbutshedidn’tapprove.

我告诉我母亲我不想继续上学,但是母亲不同意。

②(牛津p84)shedoesn’tapproveofmeleavingschoolthisyear.

她不同意我今年离校。

[例句探源]

③shewouldneverdoanythingthatwasnotapprovedofbyherparents.她从来不会做父母不赞成的事情。

④nobodywouldapproveyouridealplansforreformingthesystemofgovernment.

没有人会赞成你的关于改革政体的不切实际的计划。

7.我同意你去挣一些钱,可是不要耽误功课。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oearnsomemoney,butpleasedon’tneglectyourstudies.

答案:approveofyourtrying

[即境活用]

7dependon依靠;依赖

(回归课本p26)meanwhileyouhavetopreparethenextquestiondependingonwhatthepersonsays.

同时,你还要根据被采访人所说的话准备提出下一个问题。

[归纳拓展]

①(牛津p534)hewasthesortofpersonyoucoulddependon.

他这个人你是可以信赖的。

②(牛津p534)heknewhecoulddependuponhertodealwiththesituation.

他知道可以依靠她来应付这种局面。

③youmaydependonitthatshewillhelpyou.

你可以相信她会帮助你的。

[例句探源]

④ingeneral/generallyspeaking,aperson’shealthdependsongoodfood,freshairandenoughsleep.

一般说来,身体健康依赖的是好的食物、新鲜的空气和充足的睡眠。

⑤(牛津p534)idon’tknowifwecanhelp—italldepends.

我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帮上忙,一切都得看情况而定。

8.whetheryoucanloseyourweightsuccessfullyinthiscase________verymuchonyourcondition.

a.insistsb.bases

c.focuses                                 d.depends

解析:选d。dependon在本句意为“取决于,视……情况而定”。insiston坚持;baseon以……为根据;focuson集中于,以……为焦点。

[即境活用]

9.—howlongareyoustaying?

—idon’tknow.________.

a.that’sok              b.nevermind

c.itdepends              d.itdoesn’tmatter

解析:选c。从所提供的情景“你要呆多久?”“我不知道。”表明对方不确定他要呆多久,只能“看情况而定(itdepends)”。that’sok.意为“行,好吧”;nevermind.和itdoesn’tmatter.意为“不要紧,没关系”。故选c。

句型梳理

【教材原句】haveyoueverhadacasewheresomeoneaccusedyourjournalistsofgettingthewrongendofthestick?(p26)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别人控告你的记者,说他(她)们的报道完全失实?

【句法分析】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acase。当先行词为case,situation和position,point时,常用where或inwhich来引导定语从句。

①willyoupleasegiveusacasewherethewordcanbeused?

请你举一个这个单词的实例好吗?

②hehasreachedthepointwhereachangeisneeded.

他到了必须改一改的地步。

③weareinapositionwherewemayloseagreatdealofmoney.

我们在这种处境下可能会损失大量金钱。

④canyouthinkofasituationwherethiswordcanbeused?

你能想出使用这个单词的语境吗?

⑤icanthinkofmanycaseswherestudentsknewquiteafewenglishwordsandexpressionsbutcouldn’twriteagoodessay.

我能想出许多情况,学生知道很多英语词汇却写不出好文章。

10.(__年高考浙江卷)ihavereachedapointinmylife________iamsupposedtomakedecisionsofmyown.

a.whichb.where

c.how                                      d.why

解析:选b。句意:我已经到了应该自己做决定的人生阶段。where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point。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

<过程与方法>

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2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回答问题,总能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但作为美术生,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不够,所选的课堂拓展练习典型、难度不高,会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教学难点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咏怀古迹(其三)》

一、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闭月”讲的是貂蝉拜月,月亮都躲起来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花都害羞地低下头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鱼儿望见她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入水底的故事;那“落雁”呢?

汉元帝年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这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曲哀人艳,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面。“落雁”故此而来。现在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唐大历年间,诗圣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诸葛亮)庙,都是借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心怀。(其三)到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怀呢?进入诗歌。

三、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至少两遍,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听示范朗诵,正音,明节奏,品情感。

3、对照注释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情感。

4、学生齐读诗歌,检查效果。

四、赏析诗歌(我们已经反复朗读了诗歌)

1、诗歌是七言律诗,共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四联中,你最喜欢哪一联?你认为哪一联最精彩?请同学们跟周围的同学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写出了阔大壮观雄奇的景象。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

•其一: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2)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赏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一去”,生不能归;“独留”,永葬漠北。

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对比强烈。

“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在色调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  “黄昏”又可以做空间解释:

“黄”——漫漫黄沙;“昏”——一旦黄沙扬起,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独留”的“青冢”更显凄凉、孤寂,让人同情。

“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的孤独之情。

(3)颈联: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赏析: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按图召幸,丧夫落泪痣,青春貌美,娴雅大方,揭示悲剧的原因。)

释“省识”“春风面”“环珮”。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ǐ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风面”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空”: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4)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赏析: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论”:诉说。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杜甫读出了昭君的心事。(怨恨)这也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的关键词句。也指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常常是诗中精炼传神的词语,你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了。

提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宫里的皇后)可以说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

明确:(千载之怨)

王昭君遭遇:绝代佳人,美不得宠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佩空归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画师无耻,元帝昏庸)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评论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五、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诗言志,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这首诗中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志向和愿望呢?在这里我们还要用到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知其生平遭际,性情风格,思想功绩)

背景介绍: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一生,也未得一展抱负,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大历元年,杜甫流寓夔州,这一年他55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国家动荡。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我们不妨来对照一下: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美不得宠才华横溢,才不得用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一生漂泊,功业无成)

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2、背诵全诗(我们反复朗读了诗歌,也赏析了诗歌,争取马上就背诵下来)

齐声背诵,表现诗人的怨恨之情。

六、回顾学习这首诗歌的过程,明确怀古诗的鉴赏步骤。

这首诗通过咏诗怀古来抒发内在的情感。这样的诗叫怀古诗。这节课要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明确咏诗怀古诗的特点及其及基本的鉴赏方法。

(补充: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就是要知人论世,这是鉴赏诗歌的很重要的方法。)

1、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概述其悲剧一生,揭示其悲剧根源,点明昭君之怨。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2、鉴赏怀古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借古讽今)

3、怀古诗的形式标志:

或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4、内容特点: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

5、思想情感:感慨身世、感伤兴衰、勉励警戒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篇8

《乡土情结》

教学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

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tè)不安怯(qiè)生生田塍(chéng)

悠邈(miǎo)崎岖(qíqū)三匝(zā)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谪(zhé)居欷歔(xīxū)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屹(yì)立搭讪(shàn)褪(tuì)色

发轫(rèn)濠(háo)水翰苑(yuàn)缔(dì)造

翘(qiáo)首杀戮(lù)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3.作家作品

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4.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二.文本研读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6.第五节段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8.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三、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手册》相关内容,

2.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3.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准备课后交流。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篇9

《对外开放》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______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上一课对内改革相对应。以深圳特区为例,了解______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对内改革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能够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不善于独立思考,能动性较差。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了解重要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时空观念:利用地图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史料实证: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理解对外开放的宏达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了解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并支持我国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深圳为例认识______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贡献、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巩固

1、1978年,______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____的召开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农村逐步实现了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内容的_______。城市进行以_______为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与上两节课联系性较强,设置复习巩固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前两课知识点,更容易做好衔接。

导入:(音频《春天的故事》)正在播放的这首歌曲,歌颂的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______,十一届三______后,在对内改革的同时,他又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如何对外开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对外开放》。

活动二:小组讨论

问题设置:

1、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2、这些条件中,哪些是我国具备的、哪些是我国不足的?

3、如何克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处?

学生回答:技术、资金、劳动力、市场、经验等。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和重组的劳动力。但是技术落后,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建立经济特区,积极引进技术、经验和资金。

老师:我国最先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从地理角度看,都在那两个省?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在广东省和福建省。

(老师补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我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设置特区,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

老师:请同学们结合史料思考,经济特区到底特别在哪?国家没什么选择在广东和福建先设立经济特区呢?

史料:1979年春,______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块地方来,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以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决策,对加快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老师总结:“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的经济政策,如减免税收、给予特殊待遇等,以吸引外资,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广东福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可以吸引大量侨资;依靠大陆腹地,自然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教材中对于这一部分叙述完整,表述清晰;内容上不难理解。因此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活动三:体味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变化

——图片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9课

材料二:深圳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1984年______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9课

老师:实践证明,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设立经济特区带来的变化,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感。

活动四:地图应用

老师:试点的成功,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1984年,______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撬动它,就撬动了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请同学们拿出历史地图册,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找出1984年以后我国新开放地区,并做好标注,仔细观察并思考,我国开放格局的特点。

归纳:

18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8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地区定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扩展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市县

18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边境城市、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首府,几年后,又开放了一大批内陆市县。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标注,发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更有助于加深记忆

活动五:小组讨论

材料一:中国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

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是处理世界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各成员间的贸易争端。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举行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九课

老师:根据两则材料思考并讨论

1、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3、面对挑战,中国该如何应对?

归纳总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机遇:它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加快改革的步伐,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技术升级,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理解,结合小组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在世界经济浪潮中,面对机遇和挑战,该如何应对?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课堂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目睹了对外开放政策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了解了“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也看到了加入世界贸易的历史性一刻。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______同志的高瞻远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抉择,更离不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让我们一起携手,为新世纪中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1)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设【设计意图】版块。

(2)引用的文字及图片材料请展示在教学设计中。如确实无法展示(如视频音频)请文字描述即可。不要插入超级链接。

板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6.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

二、作者:

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据说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文章就是这部书中的一个精彩章节。

三、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

现在,同学们先仔细地阅读一遍这篇文章,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当然,在阅读时首先要疏通生字:

1、字词注音:

鳟(zūn)鱼蚁冢(zhǒng)苜蓿(mùxu)鲱(fēi)鱼蹩(béi)脚

2、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握本文写作思路:

教师: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科普论文,那说明文一般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再运用各种方法、事例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最后则是升华主题吧,那这篇文章作者是要说明什么呢?请同学们紧跟老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部分,大家看一下,第一段写的是什么?

学生:(医学家举行年会的情景)

教师:他是怎样描述的呢?他把他们比喻成了什么?

学生:(群居性昆虫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教师:作者开篇把人类比作是蚂蚁,由人类社会的的活动情景联想到了生物社会的活动,引出了所要探讨的话题。

再看一下第二段,写的是什么?

学生:(传统生物学界的看法:“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物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是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教师:那他们为什么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呢?

学生:(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教师:那作者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的呢?我们可以从哪一句话看出?

学生:(“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以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作者这里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正好形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3、现在,请同学们总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完成,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四、全文主体部分探究:

1、接下来快速的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安排趣味性讨论:根据课文,分小组讨论,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学们可以尽量的发挥想象。

设置预案如下:

(①蚂蚁组: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我们培植真菌,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我们会闻令赶来,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

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

五、拓展探究:

1、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作者的观点是: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还举了几个例子,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2、在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特点?

(“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据这种情形,在建造蚁穴的时候,它们可以做到先筑墙,然后再盖顶,碰到障碍时,会自己用智慧解决问题;白蚁更是奇特,它们在建造美丽的拱券的时候,往往利用群体力量,像艺术家一样地完成任务。蜜蜂觅食跳舞。)

(“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

4、再看第三部分,作者指出了,其实人类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我们人类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也就是说,我们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我们没有真正的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才能)

5、最后,作者以科研为例,引用了人士的观点,再一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希望科学研究能有多一点的交流。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为在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同学们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57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