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教案六年级
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写2025年最新教案六年级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2025年最新教案六年级下载,供大家参考。
2025年最新教案六年级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
(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2025年最新教案六年级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教学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搜集有关奥运的数学信息,并与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
2、应用所学的知识,试着解决奥运会上的“射击项目”的数学问题。小组合作完成。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同学们,在20_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出示主题图,引入新课,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1、做课本第79页的“田径项目”中的数学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想一想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3、小组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有什么收获?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完成80页“跳水”“射击”中的数学问题。
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个别题全班解决。
六、知识拓展
下面是校达标运动会上50米短跑男生成绩记录表。姓名李明胡军郑浩王乐乐陆兵
成绩(秒)9.238.989.019.119.05
(1)、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2)、和你好朋友比赛一下,并记录下来。
2025年最新教案六年级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收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给与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与空间,在交流和换位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核。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作者与妹妹第二次饲养蚂蚁的过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这句话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文回顾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一定记得上节课那对养蚂蚁的小兄妹吧!他们找来玻璃瓶饲养了15只蚂蚁。可第二天早上全死了。谁记得原因?
板书:“旋紧死”
2、后来兄妹俩决定为蚂蚁再做一个新居。为什么蚂蚁已经死过一次了,他们还要再次养蚂蚁呢?
(预设)因为他们喜欢蚂蚁,没想到玻璃瓶里没有空气,蚂蚁会被闷死了。而且他们认为所有的动物都能养大,就想把蚂蚁养得比蟋蟀和蝈蝈还要大,第一次失败了,希望第二次能成功。
3、正是这样。他们怀着对蚂蚁无比的喜爱和美好的期待,决定为蚂蚁再造一个新居。这节课,让我们走到兄妹俩身边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二、精心研读理解感悟
1、请大家翻开书70页,默读课文的五、六自然段,这次给蚂蚁做新居,兄妹俩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这一次给蚂蚁做新居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说。
3、(预设)●火柴盒(扎小洞眼的火柴盒)
a(生找到并读句子: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用来透气。)第一次蚂蚁就是因为不透气被闷死了,他们想火柴盒上扎了小洞眼,蚂蚁们就能透气了。我从“怕它们再闷死”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蚂蚁,不想它们被闷死。
b对!扎洞眼的方法真好!既然爱小蚂蚁,就不能让它们闷死。(板书:扎)谁愿意来读读这句!师评: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个细心的小男孩。
c还有谁想说说?(我从命令这个词中感受到哥哥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一定要让蚂蚁们透气。)都命令妹妹了,可见这是件大事。经过第一次的失败,怎能让闷死的事件重演呢!谁来读读哥哥的决心!师评:你的朗读使我相信蚂蚁们决不会再闷死了。
严实的火柴盒扎上小针眼立刻变成了一个既透气又通风新家,这对兄妹真行!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d从扎小洞眼我们体会出小兄妹对蚂蚁们的关心呵护,谁再接着说。
4、(预设)●剪碎稻草
a(读课文中的句子: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小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妹妹新的担忧中体会到妹妹又怕蚂蚁们冻死,很着急!
b她不愿蚂蚁们冻死,谁读读这句。
师评:我仿佛看到了妹妹担忧的表情,真可怜呀!这么冷的天气,蚂蚁们怎么过啊!谁再来读读妹妹担忧的句子。
师评:从你的朗读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妹妹对蚂蚁的关心。女同学一起来读读吧!
c你可以看图也可以结合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1:读“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作者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觉得兄妹俩很爱蚂蚁,他们把自己保暖用的稻草抽出来给蚂蚁取暖,简直就把小蚂蚁当亲人了。
生2:我从“蚂蚁客人”中的“客人”这个词体会到兄妹俩把蚂蚁当朋友。
师评:是呀,既是亲人又是朋友,多纯真可贵的感情啊!
生2:我从图上看到兄妹俩边剪碎稻草脸上还有微笑,我想他们为蚂蚁忙碌的时候很快乐,可能还在说:“有了这些,小蚂蚁再也不会怕冷了”。
你就把这份快乐读出来吧!还有谁要说?
生3:我从无所不能、果然这两个词体会到哥哥很会想办法,铺上稻草小蚂蚁不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吗。
师:你感受到了他们的真心。
生4:我从图上看到他们用剪刀剪碎稻草而且摆放得很整齐,觉得兄妹俩太爱蚂蚁了,小孩子用剪刀多危险啊!可他们根本不想自己,一心想着蚂蚁。从那些整齐的碎稻草可以看出他们多么用心地摆放啊,生怕蚂蚁们住得不舒服。这对小兄妹真了不起。
d(板书:剪碎)有了希望还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呢?我也被这对小兄妹感动了。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吧!
师:让我们感受着小兄妹的纯真与善良,朗读这个部分吧!(齐读)
c这个新居又透气又暖和,兄妹俩并没有满足,他们还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生:(读书上的句子:我和妹妹又抓来……会喜欢这个新家的。)我从放饼干屑感受到他们想得很周到,怕蚂蚁饿着了。
师:(板书:放)谁能读出这种细心。的确是把蚂蚁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啊!难怪他们自信地以为,一起读: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
d是呀!两个小宝贝相信这样一个透气、温暖并且食物充足的新家,蚂蚁们一定会喜欢的。(师加动作深情朗读:遗憾的是……)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心中涌出了哪些想法?先和同座说说。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e(预设)
生1:读句子:“遗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在外面可以观察它们了。但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可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窸窣窣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我觉得他们很关注小蚂蚁,等到夜深人静时听蚂蚁们的动静,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听听它们是否过得好。
生2:我觉得这句中的“贴”“极其轻微”都说明蚂蚁们的声音很小很小,几乎听不见,但兄妹俩因为太想知道蚂蚁们的情况就贴着听,平心静气地听。可见他们是真的爱小蚂蚁,生怕有闪失。
师:你的体会很有深度,能读出来吗?还有谁也能像她这样读?
生4:我从“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兄妹俩非常天真可爱,他们对蚂蚁们有着美好的期待。
g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憧憬合作朗读这个部分吧!
师生:合作朗读。(师引读: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
h师:兄妹俩想啊:小蚂蚁,你们快快长大吧。(CAI: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这些是兄妹俩的美好愿望。(课件)下面请大家以“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我仿佛已看见”开头说说你对可爱的小蚂蚁美好的愿望吧!
生自由说,教师相机评价(说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打三个点,指两名学生说)
I同学们,你们所描述的美好愿望正是句子中省略号所想表达的呀!
4、学习第7自然段
a同学们,(指板书)兄妹俩用心地扎着小洞眼、认真地剪碎稻草,小心地放饼干屑,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心和努力,他们认为小蚂蚁定会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成长,可结果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7自然段。
b为什么呀!如此一个充满爱的新家,书上用的什么词?(安乐窝)c蚂蚁们干嘛逃得无影无踪呢?
d角色转换:如果你们就是这安乐窝中的小蚂蚁,来,倾诉你们的心声!全班交流:
A、火柴盒能透气,但空间小。(评价:原来你喜欢大自然的广阔、自由。)
B、有稻草碎,虽然温暖但不自由。(评价:你的家不是这样的,你不喜欢被关起来,渴望自由,渴望快乐)
C、有食物,但不是自己劳动换来的。(评价:你愿意无拘无束地和大伙一起找,一起搬,用勤劳换来食物啊!)
D、你们的饲养就是囚禁呀!(评价:原来蚂蚁的感受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
E令人欣慰的是蚂蚁们的呐喊小作者听到了,谁来读读。
(CAI: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指名读)
f对,小蚂蚁不愿被关着,它们向往自由的生活。一二组的同学读读?
g是呀!蚂蚁们愿意忙碌、奋斗,他们渴望自由。三四组的同学在来读读。经历了两次养蚁的失败,小作者深深的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课件:(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大声地读出来吧!
小结:火柴盒虽好,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怎么比得上大自然的广阔无限;有人饲养虽然无忧,可又怎比得上顺依天性,无拘无束来得快乐?“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谁都希望拥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这“关爱”就是“囚禁”啊!
5、巩固收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a作者曾经这样认为:
(CAI: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人。)
可文章的结尾,作者却悟出了:
(CAI: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这两个句子,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b对,第一个句子是作者童年时幼稚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以为蚂蚁可以由人来饲养。第二句则是作者经历了两次“养蚁”结果不是死了就是逃了,明白了蚂蚁们不愿被关起来由人来饲养,像这样以第一句开头以第二句为结尾,就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兄妹俩第一次因好奇饲养蚂蚁到第二次全情投入照顾蚂蚁,结果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现在你们是否明白课题为什么是“囚蚁”而不是“养蚁”吗?(因为他们开始认为喜欢蚂蚁就把蚂蚁关起来养,而后来却发现蚂蚁们不愿意被关起来,它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方式,这样关着不是“养蚁”而是“囚蚁”。)
2、是呀!作者以自己认为的方式饲养蚂蚁,以为它们会喜欢,但小蚂蚁们却“毫不领情”,因为这样精心的“养”对于它们来说意味着无情的“囚”。自由是一种天性,也许人与动物相处的境界就是不打扰,不干涉,默默关怀,真心尊重吧!
四、作业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本文作者赵丽宏的另外几篇记叙他童年笨事的小文章与同学们分享(课件),相信大家读后一定会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如果你也有像他这般有趣的经历,讲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11、囚蚁
关爱?囚禁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2025年最新教案六年级篇4
《my home》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是通过展示家庭居室结构,让学生学习各个房间的英文名称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 家是每个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学生要学会运用本课所学知识来简单描述自己的家,结合学过的语言描述各个房间。
“Let's do”部分的教学是结合“Let's learn”中所学过的单词进行扩展,让学生知道一些相关单词的指示用语。让学生在听懂这些用语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听、做活动。还可设计多种课堂活动,使学生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房间。
2.能听、说、认读本课主要单词: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3.能听懂Let's do中的指示语,并按照指令作出相应的动作。
教学重点:
1、听、说、认读单词:study, bathroom, living room, bedroom, kitchen。
2、学习表示指令的词组。
教学难点:
单词study, bathroom, bedroom的发音。
教学方法:
引导法 启发法 直观教学法
学法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法 讨论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1 Warm-up/Revision
教师引导
1、集体唱英文儿歌。
2、复习上节课所学单词
2 Presentation
1、出示study 的图片,手指着书房里的书问学生:What are they? 教读单词 study, 并板书。
教师用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词义:We read the books in the study.
2、按照相同方法,教授单词 bathroom, living room, bedroom.
3、师把第46页Let’s learn部分的挂图贴到黑板上说:This is my home. How many rooms can you see? What are they?
4、教师说指令。
学生回答提问:They are books 并跟老师认读study。
学生依次回答问题并跟老师认读单词bathroom, living room, bedroom.
学生用动作和语言表达句子,并说出相应的房间。
听录音,跟读Let’s do部分。
3 Practice
出示练习题 习题练习并拓展
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教学评价:
1、 学生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组内进行互评。
2、 教师评价:教师对完成情况进行适当正确的评价,并给与激励性 的语言,手势。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学到的新词,熟读且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当中,教者能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people's jobs》 教学内容:
1.词汇
(1)复习关于职业的词汇:doctor, teacher, nurse, cook, fireman, driver, policeman, pilot, singer.
(2)学习生词:astronaut, coach, actor (actress), writer.
2.功能句型
(1)复习询问他人职业及回答:What does he/she do? He/She is a/an …。
(2)学习询问对方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及回答: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 want to be a/an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掌握和职业相关的一些词汇,并能在相应的功能句型中熟练运用;
(2)能在恰当的情景下熟练运用关于询问他人的职业及回答的交际用语;
(3)能在相应的情景下熟练地运用关于询问对方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及回答的交际用语。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练,使学生能掌握本课所学关于职业的词汇,能熟练询问他人的职业及对将来工作的理想,并做出相应的回答;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3.策略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标的英语,学会借助词典来学习。
4.其他目标
(1)在学习职业名称的过程中了解“感动中国的2003年度人物”,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树立榜样;
(2)在小组学习和帮助他人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3)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重点词汇:astronaut, coach, actor (actress), writer.
2.重点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an …。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和运用关于职业的词汇。
2.正确理解、询问对方对将来工作的理想,并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单词卡片,奖励卡片;
2.学生准备:课本,笔。
教学过程:
课前介绍评价方式
Step 1: Warm up and lead in
1. Oral English
2. Sing a song: The Wheels on the Bus.
3. (课件): Look, she is the driver of the bus. Her job is driving the bus. Do you know “job”? 板书Jobs,并介绍课题。
Step 2: Review some words
1. Free talk: What jobs do you know? (Can you act as a …?)
2. Games:
(1) Show some word cards, read and act.
(2) Act, ask and guess---What does he/she do?
Step 3: Presentation:
1. Talk about the great people in 2003.
(1) Watch the screen and think: Who are they? What are their jobs? (通过课件呈现“感动中国”的人物。)
(2) T: They are called the Great People in 2003. 他们是被评为“感动中国的2003年度人物中的几个。Do you know their names?
(介绍6个人物的姓名。学生活动:介绍人物姓名,摆放相应人物的复读机、图片和文字介绍材料。教师示范第一个。)
(3) Watch and listen.
T: What are their jobs? Let’s listen. (课件录音完整介绍6个人物的工作和业绩。)
2. Learn the new word by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1)示范pair work: Listen, look, match and read. (示范过程中学习生词:coach---c-oa-ch---coach)
(2)学生自学单词,合作完成练习。
T: OK. Boys and girls take out your paper and practice with your partner, please. If there are some new words for you, you can use your dictionary(出示字典), go to listen to the tape or teach each other.
(学生活动:自学不会的单词,合作完成练习。)
(3)学生组内练习介绍一个人物。(学生活动:选择一至两个人物在组内练习介绍。)
3. Introduce them in the front.
T: Who wants to come here and introduce one of them to us? Please listen carefully and check your answers.(学生活动:自愿前来介绍一个人物。)
要求:介绍以后要板书图片;离人物介绍大图较近的学生可以引导用大图片。
4. 相应单词的练习
astronaut:
(1) Pronunciation: astronaut---an astronaut.
(2) Practice (Pass the picture and ask) What does he do? He is an astronaut.
writer:
(1) T: Can you act as a writer? 引导学生练习: writer---writer
(2) T: What other writers do you know?
actor:
(1) T: Who’s your favorite actor? (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actress)
(2) T: Do you want to be an actor or actress? Why?
5. Learn the sentence patterns.
(1) T: They are all the great people in China. We will always remember them. Do you want to be one of them?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You can say: I want to be …。 (出示句卡,带读,板书)
(2) T: What about my daughter? Can you ask her?
(出示句卡,学习问句,板书) want---want to be---What do you want to be---grow up---when you grow up---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3) 课件:播放录音---妞妞的回答
(4) Practice: Pair work; Show in the front.
Step 4: Reinforcement --- Talk about the most popular job.
T: Excellent! You have so many wonderful dreams for your future job. 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job in our class? Let’s finish a questionnaire.
(1) Model;
(2) 小组调查;
(3) 各小组填写结果;
(4) 汇总全班调查结果
T: The most popular job in our class is ________. Why do you want to be a/an …?
Step 5: Summary
T: How can you make your dream to be true? What can you do for your dream?
Please remember: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课件呈现)
Step 6: Homework
Talk about your dream job with your parents.
《Let's go》
Language focus:
Using ‘want to’ to express intentions
e.g. I want to have a picnic.
Using ‘going to’ to describe events that will occur quite soon
e.g. I'm going to visit City Park!
Pre-task preparation
1 Ask: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weekends? Do you usually have a picnic? to review: picnic, fountain and pond. Introduce: football pitch. Draw a football pitch on the board. Ask: Where can you find a football pitch? Do you usually play football there? Write: Zhongshan Park, City Park, Moon Park on the board. Ask the students to name a few more places where people usually go on holidays.
2 Play the recording: Look and read. Students listen and follow in their books.
3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Students listen and repeat.
While-task procedure
1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information boards in Read and choose.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to discuss where all the characters want to go. Distribute a copy of Photocopiable page 17 to help the students make a choice. Invite the more able students to tell the reasons.
2 Distribute a copy of Photocopiable page 18 to each student.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of five. They are required to discuss what their group are going to do on a holiday. Then each group member has to choose a place which suits most of the group members. Finally, the group can vote and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place to go.
3 Play the recording: Read a poem. Students listen first. Then the whole class follow and read together.
4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rewrite the verses. Distribute a copy of Photocopiable page 19 to each group. Ask them to replace City Park with the place which they would like to visit. Groups take turns to read their poem. The whole class vote for the best reader.
Post-task activities
1 Workbook page 6
2 A poem
Write the beginning of the poem on the board: It's (a day) tomorrow. What do you want to do? to elicit: I want to go to ... Continue with: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at are you going to see? Where are you going to eat?
2025年最新教案六年级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
2.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简要提纲。
3.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
4.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部分,发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到的。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到底什么样?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6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新词,从音形义三方面说说应该注意的问题。
2.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字音易错的:
蒿草末端椭圆砾石扑踏扑踏折磨
(2)说说怎样记住下面的字:
炙(上面是“月”的变形,用火烤肉就是“炙”)
蒿(与草有关系,是草字头。)
椭(不要把三部分的顺序搞错。)
(3)区分字义:
“趾”和“指”。“鸵”和“驼”。
3.检查读书情况。
(1)两人一组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互评。
(2)指名读课文,学生从正确、流利两方面评议。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科学家假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默读标画。
第一部分(1):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或特点。
第二部分(2-8):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9):简要地写出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10):写发现和发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想。
3.课文分成了这四部分,这四部分又组成了这样一篇结构完整的课文。这几部分;也就形成了文章的框架。如果将每部分内容再精简一下,就可以列出课文的提纲了。
4.学生尝试自列提纲。
5.互相修改。
6.集体交流。
第一部分:陈列化石
第二部分:假想来历
第三部分:地壳变化
第四部分:发掘化石
列提纲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我们的理解概括能力。
四、学习第一段。
1.课文的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想看看吗?
2.投影出示:请看图,站在面前的这个黄河象化石给你怎么样的印象?(高大)仅仅是高大吗?(完整)
3.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怎样高大完整呢?读读书。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可与教室的长、高进行比较。)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理解之后对照书中插图,找一找,指一指。
4.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呢?再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学生很容易发现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但运用逐层递进的关联词语来介绍特点这种方法不容易发现。可以出示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想想括号中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5.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如此高大、完整,请你们有语气地读一读。
6.(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7.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的环节安排在第二课时的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之后)
第二课时
一、回顾质疑,导入新课:
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二、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生回答怎样发掘的。
2.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3.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砾石。
4.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5.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三、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们是依据什么假想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找出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并画出来。(从它站立的姿势……保存得这样完整。)
4.再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科学家依据发掘场地及黄河象骨架站立姿势,是怎样假想的?为什么这样假想?
A.有沙土和砾石,假想到什么?(此处曾经是河;脚踩砾石说明是失足落水。)
B.大象为什么会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呢?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假想的?(大象干渴,到此处找水喝。)
C.大象是耐渴的动物。由大象干渴又推想到什么?(天气极为炎热。)
5.科学家是这样假想的,文章又是怎样写的呢?(天热——干渴——喝水——失足落水)
6.指导细读:科学家们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热”、“渴”、“陷”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第二段。
重点点拨:
(1)热:
投影: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由这句话大家想到了什么?(水流缓,有淤泥沉积)
(2)渴:
从老象走路的样子、神态动作看出大象极其干渴。
(3)陷:看看这一部分用了几个“陷”字?
石头往下陷(大象体重,承受不住)
淤泥陷(重心前倾,淤泥承受不住)
挣扎陷(疲劳干渴,没有力气挣扎。)
为什么写它脚踩砾石,抬头呼救,结合上文理解。
四、引导推想、创新:
科学家们依据这具高大、完整的化石姿态以及出土时看到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大家同意这种推想吗?对这种推想的每一个情节你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有,说说看,说出这样推测的依据。
五、了解文章记叙顺序:
1.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还可以怎样连段成篇?(发掘——样子——假想——变化)(按事情发展顺序)
3.本文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连段成篇?(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16黄河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斜插沙土
完整干渴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2025年最新教案六年级篇6
教学内容:
unit3partalook,readandsay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听说读单词exciting
2、学生能听说读写单词excited,sports、
3、学生能了解一般过去时的意义和基本用法:itwastherejustnow、theywerehereamomentago、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要照看好自己的物品。
重点难点:
一般过去时态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freetalk
t:hello,boysandgirls、itsafinedaytoday,isnt?
s:yes、
t:whatdateisittoday?
s:its…
t:whensyourbirthday?
s:mybirthdaysonthe…of…
t:mybirthdaysonthe…of…soyesterdaywasmybirthday、igotmanypresentsandiwasveryexcited、understand?
s:yes、
t:andiwatchedasportsmeetingontvwithmyfriends、itsolympicgames、whenwasthebeijingolympicgame?(课件展示奥运会图片和口号)
s:itwasonthe8thofaugust、
二、presentation
1、sports
t:doyoulikeolympicgames?
s:yes,ido、
t:soithinkyoulikesports、
(课件展示运动的单词和图片,以旧带新读出新单词)
t:look,thechildrenarehavingasportsmeeting、letssayachant、
thestudentslookatthepicturesandsaythechanttogether:
swimming,swimming,theyreswimming、
skating,skating,theyreskating、
skiing,skiing,theyreskiing、
running,running,theyrerunning、
2、race
t:look,themenarerunning,theyarehavingarunningrace、
(课件展示图片,学生根据已学单词自己读出新单词race)
t:lookatthepicturesandtellmewhatraceisit?
(课件出示游泳比赛、赛马和赛车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3、exciting
t:whichracedoyoulikewatching?
s:ilikewatching…races.
t:why?
s:becauseits…
t:itsveryexciting、(课件出示图片和单词)
操练新单词,朗读、组词和造句
4、excited
t:whenyouwatchtheexcitinggames,howdoyoufeel?
s:ifeelveryhappy.
t:me,too、iwillfeelveryexcited.
(课件出示图片和单词,操练新单词,朗读、组词和造句)
巩固新内容
课件展示一段学生进行跑步比赛的视频和提示,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论该视频。
5、waswere以及一般过去时的意义。
根据学生对视频的描述,教师将课件上的be动词一个个改为was,were并示范朗读,同时出现一般过去时的意义并让学生归纳be动词的变化规律。
6、justnow,amomentago
t;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过去时呢?在一般过去时的句子中常会出现表示过去时间的时间状语,如justnow,amomentago、
(朗读单词和词组,用其中的新单词momentago组词造句)
三、巩固操练
1、将下列句子改成一般过去时
2、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
四、consolidation
listentothetapecarefullyandanswerthequestions.
五、practiceingroups
usethethingsinthegiftboxesandmakedialogues.
2025年最新教案六年级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丁香结中作者通过视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丁香花的写作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用多角度描写加上修辞手法来描写一种花。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用多角度描写和修辞手法手法来描写一种花。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用多角度描写的手法来描写一种花。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回顾《丁香结》中作者描写丁香的角度。
预设:颜色:“忽然呈出两片雪白”、“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
姿态:“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香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作者通过对丁香花多角度的描写,使花在读者的眼中生动形象。
二、对比阅读
1、阅读作者宗璞的另外一篇散文《紫藤萝瀑布》,寻找作者在描写这两种花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
(1)作者在描写紫藤萝时,也对紫藤萝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
如描写紫藤萝的形态时,写到“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对于花颜色的描写如“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等;在描写到花香时,写到“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2)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丁香花“星星般的小花”;紫藤萝“像一条瀑布”。
拟人丁香花会“从墙上窥着行人”;紫藤萝中淡紫色的花“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2、小结:所以作者在描写两种花的时候通过多角度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结合,使花变得生动可爱。
三、联系实际练习写作
1、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喜欢什么花呢?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向同学们介绍这种花。
2、将刚才讨论的写一个150字左右的小片段。时间10分钟左右。
3、评价交流
在班级中分享刚才写完的片段,并对片段中出现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互相评价。
预设:
(1)要有一定的写作的思路和顺序,如可以从远近的顺序、从视觉到嗅觉的顺序等等。
(2)可以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花的形象更加生动。
(3)可以学习《丁香结》的写作结构,在描写后面根据花的特点和自己的心情加入一定的感悟。
四、布置作业片段改进
1、根据交流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和需求来改进刚才自己写的片段。
2、再次分享交流,感受修改前后的差别。
3、完成学案二习题。
2025年最新教案六年级篇8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
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三、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四、讲读第一段。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地点―――街上。
人物―――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2.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3.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
描述:这幅图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光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
“可怜的小女孩”,后面是一个感叹号,这里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现在我们看图,读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结束你的这一段话。
思考、准备。
描述
提示: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可怜,还应该描述背景,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天冷,大年夜,又黑又冷,你们想,怎样用背景来衬托小女孩孤苦?
继续描述。
结合学生描述指点:
“天冷极了“与”“天冷“天很冷”“天非常冷”比较。
突出“大年三十夜”“这是一年最后一天―――大年夜”,
“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课文一开始点明这个特定的时间。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注释说明)后面又强调,这第二个破折号呢?(表示进一步说明)这里两次写“大年夜”,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怎么度过的,你们喜欢过吗:“卖火柴扔小女孩”她是人,而且是孩子,她当然也并不例外地希望在这三十大年夜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加上“可”更加强调忘不了。
4.结合朗读一、二两句和第三节。
5.同学们,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女孩家里一定怎样,一个字?(穷)而且是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提示句式:“连......也”说一句话。
朗读全段。
小结: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能回家。
第二课时
一、描述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天冷极了,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她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就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
于是,她擦着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发美妙的幻想。
二、自学课文。
1.现在我们看,前后一共几次擦着了火柴。
看第二段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指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总是充满了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我们在学习童话的时候,应该学会区分哪是写实,哪是幻想,现在我们就一层一层地来学,先学第一次擦火柴,哪是写实的,哪是幻想的,自学分层次。
2.讲读第一层。
指名读第一层。
(1)通过指导来理解句子。
天冷极了,“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冻僵”可以看出她冷的程度,要突出。练习读“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这时她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
渲染:“她多么需要温暖啊”,于是她想,“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非常肯定的,可见她冷的程度,因此这句中的“小小的”“有好处的”要强调。下面接着她想,“她敢从成把的......吗?”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她敢吗?“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卖钱的,小女孩是以卖火柴为生的。)
(2)指导朗读:
从“她敢吗?”到“她终于抽出一根”这又说明什么?(她太冷了也顾不得了)朗读时这两句话后面停顿要长些,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
下面,火柴燃起来了。
要读得欢快些。因为在这一瞬间,小女孩忘掉了眼前的饥饿和寒冷的痛苦。“简直”要强调。再指名读,看好后面的标点。
(3)(出示图画:小女孩坐在墙角擦亮了火柴)
(4)借着这明亮的火焰,你们看着图想,小女孩她觉得怎么样?
轮读.
(5)读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们在说什么?(她自言自语地说:“好暖和呀!”“多好的火炉啊!”)
(6)现在你们想想为什么说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因为这一道火焰,使她仿佛看见一闪亮的火炉,而且自己正坐火炉旁边。)“奇异”就是不同一般的。
(7)在幻想中是这样的温暖、舒服,然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不要求回答)你们想,表示还是和原来一样,可以用上哪些词儿?(仍然、仍旧、依旧、依然、还是)你能不能选其中一个说说,小女孩还是那样冷;最后能从几个方面说,火柴灭了,“依然是......耳边依然是.......她身上依然是.......”
若更进一层后还可以怎样补充说明,“不,她觉得比先前更冷了。”
(8)朗读全节。
第一层轻声朗读;第二层指名读;第三层男女轻声齐读。
幻想中这样温暖,现实中是这样寒冷,通过幻想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冷。
4.讲读。第二层:
(5)她又擦了一根,这次她幻想着什么?请小朋友自学。
(6)思考:在小女孩的幻想中,那烤鹅的肚子里,为什么要填满苹果和桔子;又为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一直向她走来?(饿得厉害,马上就可以吃)
(7)最主要的词语是什么?做上记号。“从这一堵又厚又冷的墙”使你联想到什么?
(8)(例话:墙那边一定是富人家,屋里面烧着火炉,暖和和的,他们正围着桌子共进晚餐,桌上是丰盛的菜肴,贫富是多么不同,如同隔着一堵又冷又厚的墙,墙里外两个世界。)
4.讲读。第三层:
(1)当她第三次擦燃火柴时,她感到什么?
释:圣诞树,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过春节,西文许多国家过圣诞节。他们的大年三十夜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过圣诞节,有钱的人家即点起漂亮的圣诞树,圣诞树上点上许多蜡烛,挂着玩具画片,有时还会有人扮圣诞老人,送给孩子们许多礼物。在圣诞树下,孩子们感到快活极了。而像小女孩这样穷的人家是不会有这漂亮的圣诞树的,所以她只能是在想象里看到。还不能直接看到,只能是透过玻璃门远远地看着。
(2)课文上先说“她坐在圣诞树下”,后来说她“向画片伸出手”,从“坐着”到“伸出”,这里有哪些动作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到吗?在说的过程中,能用上“翠绿的”“明晃晃的”“在向她眨眼”。
(3)想象性片断描述。
(4)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她想的又是什么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5)描述:烛光成了星光,离她太远了,因为她是不可能坐在圣诞树下。悲凉的心境使她从落下的星星想到的是“有一个什么人快死了?——是病死、冻死、或是饿死,充满了忧伤。”
(6)“因为她那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的”,如果请你分析这个句子,说说其中表现奶奶爱她的字眼是什么?(、疼她、活着的时候)这一句描写中,从侧面告诉我们几层意思:①奶奶是这个世界上疼她的人,也就是除了奶奶,没有别的人疼她了。②而这疼她的人又死了,她就更孤苦仃,没有一点爱,不仅在自然环境里,她身体觉得“冷”,没有伶一点温暖,她的生活中,心里也是“冷”的,没有一点温暖。
(7)想想,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说。
指名读。三个学生,一人读一段。
小结: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划着了火柴,在亮光中小女孩幻想着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
第三课时
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
(出示图画:在原先已经出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
你们看:
1.描述: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
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
3.指名读。
4.奶奶是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再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
看图齐读。
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
2.自学,做记号。
Δ提出疑问;
Δ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
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
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
3.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
(出示幻想画面)
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
看图、想象、描述。
6.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
(1)比较读: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
(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
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
为佬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
这是为什么?回答时,注意胙“国为”。
(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
轻声齐读部分。
7.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有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朗读时既要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表达出,又要读出这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把这种凄凉和悲惨读出来。
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
指点: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所以不能用欢快的语调读。
△朗读示范。
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
△齐读。
△齐读。
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
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
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
四、读讲课文第三段。
1.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
2.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
(自学、想象)
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
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4.释疑:她“为什么带着微笑”而小扬科却是“睁着眼睛,眼珠不再动了。”
小扬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着满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悲惨,。写小女孩含笑而死,从里表现了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爱。小女孩死得太惨,她活着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乐、幸福,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这样一写更感到现实的冷酷,我们读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惨了。
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
_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
2.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
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板书:
天冷极了
天又黑又冷
小女孩又饿又冷
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样的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
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
寒冷的天气
冰冷的雪地冷漠的社会
冰冷的寒风冷酷的世界
指点,深化主题: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
3.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
提示小黑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
这句诗非常,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的人,让全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会里。
六、简要复述。
明确了中心,要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
要抓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儿,怎么样。主要情节、幻想、幻想着哪些,结果怎样。
练习:简要复述
2025年最新教案六年级篇9
一、教学内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能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较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各题以谁作单位1的量。
(1)三好学生占全班同学的百分之几?
(2)台湾岛面积是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几?
(3)已生产的水泥产量相当于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二)、新授。
1、出示题目: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读题。
(2)怎样理解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这句话?
(3)画出线段图。
(4)写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5)、将题目中的改成12%该怎样解答呢?
(6)、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是一致的。
(7)、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A:140012%=168(册)168+1400=1568(册)
B:1400(1+12%)=1400112%=1568(册)
2、练习。
练习二十二,第1题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2025年最新教案六年级篇10
一、教材简析
《南沙卫士》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12册第六单元的拓展课阅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英雄”,学生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要在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教育,重新理解“英雄”的真正含义,从而培养学生为国争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本文讲述了驻守在南沙群岛的解放军官兵在岛上遭受的种种困难:高盐、高湿、高温,严重缺乏淡水资源,使人的生理机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们饱受精神上的痛苦。然而,戍守卫士却勇敢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赞扬了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追求作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1、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教学设计
本次高年级组的献课研究专题是“长文短教”,这篇文章不仅篇幅很长,而且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上。因此,在设计和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促悟。
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以完成填空的方式归纳,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然后,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读自悟:
1、围绕缺水,课文具体讲述了哪几个事例?
2、缺水该给战士们带来了哪些困难?
3、面对这些难题,战士们想了哪些办法?
体现了战士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研究、探讨,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完成之后进行全班交流,七个事例学生找得非常准确,描述也比较完整精练,准确地理解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找重点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感情朗读体会,深刻感悟了战士们高尚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面对何正会的遗体,大家为什么流眼泪?又为什么用热水给他擦洗身子?
2、为什么把太阳花定为南沙的礁花?围绕这几个“为什么”,引导孩子们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句子和关键词语反复朗读感悟,然后和同桌认真交流讨论,并边理解边做批注,同时教师给予适时指导,要求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来准确回答,谈自己的理解、感受,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最后,我让孩子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重新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来给“英雄”下定义,或者说你心目中认为的英雄,孩子们都认真地写了下来,有的孩子写得非常好,理解非常准确深刻,重新定义了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含义,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课后反思
这是根据教研组研究专题设计和教学的一堂课,长长的一篇课文,丰富的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这是一次挑战。但课堂效果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尝试的,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引导他们学习的领路人。这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领他们理解、分析课文。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应该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刻感悟战士们的高尚品质之后,才可能用那么精彩的语言给“英雄”下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