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教案设计 > 教案范文 >

古诗通用教案

时间: 新华 教案范文

编写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古诗通用教案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古诗通用教案有帮助。

古诗通用教案

古诗通用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身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

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⑴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⑵考虑: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同学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⑶朗读。

5、交流汇报3、4句:

⑴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⑵考虑:

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⑶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丰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

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理解。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

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考虑:

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

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

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同学理解包括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古诗通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板书:碧水:开、回

望天门山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古诗通用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

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

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2、启发幼儿用“梅花”说一句话。

3、小结: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导幼儿想象画面,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1、欣赏教师配乐朗诵,启发幼儿在脑海中想象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跟随课件轻声朗诵,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诗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四、启发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朗诵古诗边根据古诗情境进行手指点画。

1、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欣赏幼儿作品,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通过谈话,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梅花的图片及课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点:颜色、形状还有花瓣的数量等。多数幼儿对古诗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大多数幼儿朗诵的较熟练,并且还能够用“梅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通过朗诵,使幼儿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挠的品格。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结束环节让幼儿尝试手指点画,不仅增加幼儿对梅花的印象,还会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古诗通用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古诗通用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悟是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具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出示课件庐山画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两行描写看到的景物。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行是作者的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推荐书目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古诗通用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牧童》。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洎由朗读古诗《牧童》。

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

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

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

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

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

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

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

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

(“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

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

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古诗通用教案篇7

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塘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有趣的一幕。于是诗人就忍不住吟诵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指导朗读。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指名朗读古诗。

3.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

4.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一)整体感知。

1.PPT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思考小池美吗?美在哪里?

2.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画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二)理解诗意。

1.前两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解释重点词语及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描写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泉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赋予了绿树以生命。这两句诗描写了泉眼、细流、树荫等景物。)

2.后两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学生指出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进行简要回答。

(2)揭示诗意。

(3)PPT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具体情状。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A.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了蜻蜓和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B.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小池美丽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3.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写字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无”“树”“爱”“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指导。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欣赏评议。

【课文小结】

本课有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描绘了小娃偷采莲的情景,充满了童心童趣,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小池》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夏日荷塘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

这节课的开始,我启发学生领读,把课文读通读顺,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就是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学生读通顺课文后,教师接着用多媒体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教学生读准字音。

学习古诗时,教师除了让学生读通读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先解释重点词语,然后逐字逐句翻译,再用PPT出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进行总结,将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意思清楚地传达给学生。

古诗通用教案篇8

教材简析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法学法:识字、写字教学中抓住难字,重点指导,在朗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熟练,在此基础上,想象和描绘画面,领会诗的意境,再美读升华,可辅以音乐。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教学后记: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但第一首诗中的句子有点拗口,少数同学在大家的帮助下才读准。教学时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在课后练习补充古诗中,有些同学常把同音字“生、坐、于”写错。我指导他们根据意思确定该是哪个字,今后还要加强巩固。

古诗通用教案篇9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习写一个片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读懂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江畔独步寻花》,体会诗人感情。

2、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2、简介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诗人,诗圣。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

4、再读,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

江畔:江边。

蹊:小路。

留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5、连起来说说诗意。

6、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1)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3)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7、练习背诵。

8、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自己记忆畔娇莺。

(2)指名说是怎样记住的。

(3)书写生字,每字写三遍。

三、自由练习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这两首诗,默写后一首。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江畔、娇莺、留连、恰恰啼

2、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去。)

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

2、介绍作者。

南宋,叶绍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意。

4、再读,逐句理解。

重点词:应、怜、小扣、久

5、有感情地读,读出诗韵。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吟咏。

(3)学生自由练读,互评。

6、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解题。(之,到)

2、介绍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诗仙。

他与孟浩然是好朋友。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4、再读,逐句理解。

5、有感情朗读。

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生字:识记,书写。

五、齐背这两首诗。

六、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写一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这三首诗。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选择内容

(1)启发选材。

(2)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如:江边高压线塔,汽渡码头,南北大河,灯光夜色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评议。

3、练写片断。

(1)全班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自己热爱家乡之情。

4、继续练写。

5、写完后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古诗通用教案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能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讨论探究、欣赏感悟诗句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望洞庭》,能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学会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会审美,品味诗句,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中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

道洞庭湖的有关知识?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简介刘禹锡。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二、整体感知

1、赏读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3、   播放课件,体会词语的意境。

4、指导说第一句的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读好本句。

5、谁能试着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

用同样的办法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2、指导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讨论探究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1、   小组讨论;

2、   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这眼前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1、   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五、小结质疑

1、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懂的?

2、再播放画面,感受洞庭美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望洞庭》,讲述诗的意思,有兴趣的可以画一画;

2、  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2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能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讨论探究、欣赏感悟诗句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相信同学们会背很多古诗,谁愿意来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谁愿意介绍一下李白的资料?(指名说)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李

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师顺势简介峨眉山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先请学生试读本诗,注意停顿,读出韵味(师巡回指导);

2、出示课件配乐朗读,老师抽读,再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师点拨指导;

3、试联系注释,结合画面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三、讨论探究

引导想象诗的意境,结合画面,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1、小组交流;

1、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播放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请学生诵读诗文。

五、小结质疑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峨眉山月歌》,讲述诗的意思;

2、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和同学进行交流

6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