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题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什么才算好的教师主题教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教师主题教案,供大家参考。
教师主题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_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_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_年12月
申办城市波兰
弗洛兹瓦夫俄罗斯
莫斯科韩国
丽水墨西哥
克雷塔鲁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212286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师主题教案篇2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
一、共点力的概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
A、两分力同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引导学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
演示实验:先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强调: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是两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点)
例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用作图法解:
①选择标度,用1cm代表15N。
②用三角板作出两个力的图示。
③作出和两个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线,完成平行四边形。
④连接两力之间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⑥通过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夹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N,与45N力的夹角是53°。
注意事项:
1.实线、虚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点
3.同一图,合力与分力用同一标度画出
4.力的图示箭头不能忘。
小结并板书:
一、几个概念:
1、合力、分力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义: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二、求两分力的合力
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后感: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决矢量问题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初学者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然、畅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主题教案篇3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班会抒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教师工作的艰辛和崇高,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努力向上!
2、通过朗诵、歌唱、表演、讨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礼赞和祝福。
3、通过问答竞赛形式,了解有关教师节的知识、古今中外尊师重教的故事,使学生备受教益,既激发学生的爱师、尊师的情感,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活动准备:
1、教师精心制作活动方案。
2、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献给老师的节日礼物。
3、确定活动的主持人,编写串词。
4、学生学会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和《感恩的心》。
5、邀请参加活动的老师。
6、布置好教室。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主持甲:是谁,播下万古远点的梦幻
主持乙:是谁,耕耘遍野燃烧的心愿
主持合:是您,我们敬爱的老师!
主持甲:您将青春融入滴滴烛泪,记下了人类永远的赞叹。
主持乙:流淌的汗水和心血啊,在校园里把希望浇灌。
主持甲:您用青春写出无悔的人生。
主持乙:您用真情谱写世间最壮丽的诗篇;
主持甲:您的爱,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
主持乙:让我们深深地向您鞠一躬,真挚地问候一声——
主持合:老师您好!
主持乙:《谢谢您,老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表演:
1、歌唱《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
主持甲:今天的主题班会,从歌声开始,让我们用真诚感恩的心,唱一首歌送给我们最尊敬的人:
主持乙:全班齐唱《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
2、诗朗诵《窗前一株紫丁香》。
主持甲:老师,似春蚕,如蜡烛,比慈母,他们心联学子,鞠躬尽瘁,奉献所有,也收获希望。请听,诗朗诵《窗前一株紫丁香》(小组分角色)
3、礼赞。
主持乙:是啊!老师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是无价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正是我们老师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赞美老师的诗词和文章。
主持甲:同学们,我们的老师平时指导我们学习,教我们做人,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的生活,对我们奉献出无私的爱!你们说,我们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举手发言)
主持乙:同学们的比喻真是太恰当了!老师,您就是春蚕,就是红烛,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您又是一棵小草,默默无闻但精神高尚!您还是我们心中隐形的翅膀,助我们成长高飞!
(三)竞答
主持甲:教师节即将来临,你对教师节了解多少,你还了解多少古今中外尊师重教的故事呢?下面进行知识小竞赛
(四)祝福
主持乙:我们的每一点知识,我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
主持甲:在此,让我们用自己的话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和祝福之愿吧!同学发言表达心声!全班齐唱《感恩的心》。
主持乙:尊师,爱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行动才能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个别学生发言。
(五)结束
甲:老师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乙:老师是火,点燃生命之灯;
甲:老师是灯,照亮前进之路;
乙:老师是路,引你走向辉煌。
甲:感谢恩师,感谢您们的谆谆教诲;
乙:赞颂恩师,赞颂您们的美好心灵;
甲:祝福恩师,祝福您们教师节快乐;
乙:祝福恩师,祝福高尚的。您们永远健康,欢乐!
教师主题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曾学习过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杜牧就秦国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作者苏洵这位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又在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着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着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幻灯)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②秦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六国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渐衰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后来秦国用了8年的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2)苏洵所处的北宋的时代背景(幻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_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_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速读,熟悉课文。
2、教师范读,正音,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3、学生依书_释,粗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课堂提问。
4、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对课文熟读成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教师主题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解决问题,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填空谁最棒。
(1)由三条线段()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条高、()条底。
(3)三角形具有()性。
2.思维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稳定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教师主题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zhchshr”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hchshr”和带调韵母拼成的音节。
3、学会“zhichishi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重难点
区别声母“zhchshr”和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zcs这三个字母叫什么?zicisi呢?发音时要注意什么?(发音时,舌头是伸直的,舌尖抵住上齿背后。)
2、拼读音节:板画苹果树,在苹果上分别填上zácìsǎsīsūzécùzǔcā等音节,做摘果子游戏。
(二)明确教学目标。
今天继续学习四个声母和四个整体认读音节。发音时要把舌头轻轻翘起来,看谁最先学会。(教师手心向上,指尖稍稍翘起。)
(三)教学zhchshr四个声母,及其相对应的整体认读音节。
1、教学zh和zhi。
(1)看插图说话引出zh:谁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听话说话:妈妈坐在椅子上织毛衣。)
织毛衣的“织”读得轻又短就是声母zh。板书zh
(2)教师范读,讲解要领:舌尖平伸,抵在上齿背后,我们叫它“平舌音”。今天学的声母发音方法与它们不同,要把舌尖翘起来,我们叫它“翘舌音”。
(3)z—zh对比读,zh比平舌音的z多了什么?“h”在这儿不念h,也不能和前面的z分开,z和h在一起表示读时要把舌头轻轻翘起来。
(4)声母zh读得轻短些,整体认读音节zhi要读得响亮些、长些。zh—zhi对比读。
2、从扶到放,学习声母chsh和整体认读音节chishi。
(1)出示插图: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丁丁坐在椅子上吃红苹果。)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h这把椅子在翘舌音中表示发音时要把舌尖轻轻翘起来,顶住硬腭前部,请大家准备好,把舌尖轻轻翘起来,读ch。(示范发音,发ch时是要送气的。)
(3)怎么记住ch的字形呢?(c加椅子chchch)
(4)谁会念s后面有翘舌音标志h的声母(指sh)?
(5)出示插图:小狮子站在什么地方?“狮”的声母就是sh。开火车读准sh音。
(6)出示整体认读音节zhi,指名读。出示:zhichishi,想一想后面两个应该怎么读?(读得又响又长。)
(7)对比读:zh—zhich—chish—shi
3、教学r和ri。
(1)出示插图:图上画着什么?小苗为什么会发芽?(小苗在太阳的照耀下,发出了嫩叶。)太阳照耀大地,太阳用一个字说是→日,日读成第一声,再轻短一些,就是声母r,板书r。
(2)教师示范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3)怎样记住r,教顺口溜:一轮红日rrr,小苗发芽rrr。
(4)r—ri对比读。
(四)指导书写,并书空。
声母zhchsh是两个字母组成的,书写时要靠拢。
(五)练习zhichishiri的四声,并带着词语读。
(六)巩固练习。
(七)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又学会了四个声母和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教师主题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
2、了解杨梅的可爱特点,学习作者把事物观察仔细、把事物写细致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描写杨梅树、果的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数预计:
二教时
第一教时
学习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程序:
一、板书课题
1、读题,想:你是怎么理解题目中“爱”字的意思的?(引导学生用“爱”字组出适合题目的词语)
2、议论: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小结。
二、引入新课,初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哪些内容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写的是什么?)
(2)点画课文的生字词语。
(3)遇到不懂问题在书中打上“?”,或学习课文还想知道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学习体会。
3、指名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小结后指导学习课文生字。
三、齐读课文,巩固认知,指导学生解决下面问题:
1、哪一节写的是杨梅树?哪几节写的是杨梅果?
2、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指导学生认识课文详写的是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学习心得后作汇报。
四、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情况后,进行语言文字巩固训练。
1、你对课文内容了解了什么?
2、组词练习、读读写写重点词语。
3、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教时
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
一、简述上节的学习内容,点明本节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第一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讨论:这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小结,投影开头的方法和作用。
三、学习第二节
1、投影本节内容,指导学生朗读后思考问题:你读懂了(或知道)什么?哪些地方不明白的?
2、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读书体会。
3、指名汇报读书心得后,教师板书:树枝绿叶长。让学生思考:感受的杨梅树怎样?(引导学生说出“可爱”)。
4、小结和归纳后,投影课文句子和词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学习三—六节
1、投影杨梅果图片和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3—6节的课文内容。
2、边读边思考:你从课文中认识的杨梅果是怎么样的?
3、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杨梅果的形状、味道、颜色等方面作汇报。
4、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后作板书:形状、味道、颜色,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果的形状、味感、颜色等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点画在关的句子、词语)。
教师主题教案篇8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7×0.081.87×O
0.24×21.4×0.30.12×61.6×54×0.25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教师主题教案篇9
我觉得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顺利,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三读,一速读感知老王形象,二跳读感受老王品质,三细读精读感人片段,领悟作者情感。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让学生选择一个片段,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感动的原因,并想具体说说是哪个字打动了你。由事情到细节到句子到词语,逐步提升情感领悟。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运用了高效课堂模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在教学设计中有四个问题需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可是我们有六个小组,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们抢题,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这堂课但也存在着不足。因将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力不从心,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主题教案篇10
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让学生懂得老师工作的辛苦,进一步理解老师,尊重老师。
2.通过学习、交流,了解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光荣传统的民族。
活动难点:
让学生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实际行动中去。
活动重点:
教育学生尊敬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同学们尽快全面健康发展。
活动地点:六(1)教室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
音乐结束后?导入班会主题,宣布班会开始。
二、主持者引导学生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
请同学们登台向大家讲述关于老师的故事,最好讲自己经历的事情。师生鼓掌。
二至三人讲后,主持者倡议全体起立,向教过自己的老师齐声说:“谢谢你,老师!”
三、主持者过度话题,由教过自己的老师到现在的老师,扩充到全国所有的老师,引导大家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
四、主持者推进活动,由歌颂老师到在节日里送给老师一句话。
所有同学按次序依次起立送给老师一句话。
五、主持者总结发言。
要求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把对老师的感激和祝福化作实际行动,见了老师问声好,课堂注意听讲,勤学好问,尊重老师的劳动,让十三中雄厚的教师资源为同学们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插上翅膀。
六、请任课教师发言,对同学们提出希望。
七、班主任发言。(作为机动内容安排)
八、班会结束。
全体合唱《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
教师主题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尊重老师,体会老师的辛苦
2、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严格要求自己。
3、培养学生的表达、活动能力活动过程:
一、诗歌朗诵:
教师节诗歌朗诵稿一年一度,春风秋雨,我们迎来了第25个教师节。此刻,亲爱的老师,你在想些什么?也许,你们还在思考,明天的那堂课,怎样才能讲的透彻明白;也许,你们还在盘算,班里的计划,怎样才能订得全面周详。呵,也许,你们什么都没有想,教书育人是你们的天职,埋头苦干早已是便饭家常。我们不能献上一份厚礼,亲爱的老师,就请接受我们这一篇诚挚的诗章。我们,是上海小学的学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里,是一座铸造人才的大课堂。只因为,这里有一个团结能干的教师集体,你们出色的成绩,早已受到社会的颂扬。清晨,当黄圃江染上第一线霞彩,我们老师的身影,已出现在校园的长廊;深夜,当尖峰山停息了最后一声鸟鸣,我们老师的身影,还伴随着淡淡的灯光。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你们皱纹伸展,你们鬓发添霜,可是,你们的心,还是那样的年轻活泼,永远不知疲倦,扬帆远航。再过几年,十几年,当我们已经建功立业,手捧着证书、金牌、奖状,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是谁为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引导我们追求理想之光。到那个时候,我们一定回到上小母校,向亲爱的老师们,献上更新更美的诗。
二、献给老师的节目:
1、今天是我们老师的节日,让我们给老师送来一首歌《老师,谢谢你》
2、小品:《让我当一回老师》
3、舞蹈:《红烛赞》
三、介绍教师节的由来,演变
四、班主任总结并谈感受。
看了同学们的表演,老师非常感动,感谢同学们,为老师准备了精彩的节目,通过今天的班会主题,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和父母。
教师主题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
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T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教师主题教案篇13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算理.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2.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23018202440
354254452
2.把两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15=()()30=()()24=()()
3.应用题: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自己用不同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61256(125)
=725=660
=360(元)=360(元)
你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
(1)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即6125=6(125)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2)当两个乘数相乘得整十数时,第二种算法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算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3552
学生试做
(2)订正:使学生明确简算方法
3552
=35(52)
=3510
=350
(3)拓展补充4529
(4)学生完成做一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2516
①讨论怎样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把16分成44,这样2544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2516
=25(44)
=2544
=1004
=400
②启发学生想不同的算法.
(2)拓展补充
1512怎样算比较简便?
(3)练习:10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2745(2)1512
=27[()○()]=15[()○()]
=27[()○()]=15[()○()]
=27[]=15[]
==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计算简便
46254=46[()○()]
3.练习二十五1题
4.练习二十五3题(填写在书上)
5.练习二十五5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五4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有时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和积,比较简便.
例1:3552
=35(52)
=3510
=350
有时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例2:25162516
=25(44)=25(28)
=2544=2528
=1004=508
=400=400
教师主题教案篇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题意,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
2.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口算:
3+0=
0+7=
8-0=
6×0=
0×9=
0×3=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加零、减零、乘零的计算方法,那么0除以一个数又会得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题。0÷5=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明确:因为0和5相乘得0,所以0÷5=0。
(4)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1题。
(5)想一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什么呢?
小结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板书。
2.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情境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例6第(1)个问题。
①你会列式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8÷2=
②组织学生试算,思考。在试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③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指名板演。
④全班反馈。师: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2,商是几?(0)写在什么数位上?(十位上)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不可以)
⑤强调: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写,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如果不写,商就是14,结果不正确。
⑥讲解简便写法并板书。十位上的0÷2=0,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不必写清计算过程。
(3)例6第(2)小题组织学生试算,并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
强调: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要商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种书写方法。
3.师:怎样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呢?
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n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做完后,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3题。读完题后,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有0的除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例6:(1)208÷2=104(2)216÷2=108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我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学生在试一试、辩一辩、算一算等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种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n的规律,掌握了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对于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错在哪里?怎样避免这些错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在计算时每一步都要认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