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教案设计 > 教案范文 >

2025初一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教案范文

好的教案应该有及时的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启示。优秀的2025初一语文教案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2025初一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2025初一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及对珍贵自然遗产的欣赏、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文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艺术殿堂,走进这座殿堂,我们去欣赏过古朴的赵州桥,参现过宏伟的故宫,游览过如画的苏州园林,真是美不胜收。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同学们,你们也想去山峡游览一番吗?现在就开始我们的三峡之旅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解说词,欣赏三峡风光,感受美。

2、谈论观感,说说三峡

3、了解作者及《水经注》

三、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提示:读好文言文关键要把字音读对,把停顿读对。

1、读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阙(que)处叠嶂(zhàng)乘奔御(yù)风

曦(xī)月属(zhǔ)引素湍(tuān)绿潭

襄(xiāng)陵绝巘(yǎn)林寒涧(jiàn)肃

沿溯(sù)长啸(xiào)飞漱(shù)其间

2、根据文意标出停顿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至于夏水襄陵

d、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e、其间千二百里

f、虽乘奔御风

g、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h、绝巘多生怪柏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5、学生欣赏解朗读视频,感受美,学习朗读技巧。

四、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

1、释新词。

2、译美句。学生自读自译,将疑难处做好标记。

3、小组交流合作释疑。

4、集中展示,分组对译,自主评价,教师点拔。

五、巩固。

1、试背课文。

2、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译一译:

1、略无阙处(毫无)

2、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3、夏水襄陵(漫上)

4、不见曦月(阳光)

5、或王命急宣(有时)

6、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7、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8、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9、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10、飞漱其间(冲刷)

11、良多趣味(很)

12、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13、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14、林寒涧肃(寂静)

二、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思考:作者主要描绘了三峡的什么景物?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质疑:

a、本文为何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夏季江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按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写景顺序)。夏天江水暴涨,春冬江水平静,秋天水枯谷空,顺次而下,入情入理。)

b、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

视频提示、资料提示:“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三峡千古不夜航”

开放解答(展现三峡多样性的美)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三、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美点寻踪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景,品味美文吧!

用“(描述景物)让我不禁想到了(填写原文),三峡的(景物)真(特征)”的

方式品你看到的美景。

四、第五步:延读——拓展视野,延伸练笔。

1、链接:读和三峡有关的诗词,扩大视野

峨嵋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落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送友人归荆楚【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

潮落九疑迥,雨连三峡昏。同来不同去,迢递更伤魂。

上三峡【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送人归蜀【张祜】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2、联想找出下面诗词和本文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水调歌头游泳》―毛爷爷

更立西洒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3、写你也想写一写你神游三峡后的观感吗!

激发:三峡真是一座文学宝库,古人至此多有题咏,当代学者余秋雨到三峡写道:“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同学们,你们难道不“见贤思齐”,也拿起笔来吗?

指引:这里有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让我们如同泛舟在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卷中。

范写:看,远山逶迤,峰峦绵延,恰如巨龙腾空。群山重叠,层峰累累,尤似万马跃踊。峡阔天开,两岸风光旖旎,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课堂总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大自然美景不光可以令我们的身心舒畅,更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涤荡。让我们多亲近山水,多亲近自然,做一个俗中雅人吧!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一篇《三峡》,区区153个字,却足以令我们神游三峡,留连忘返,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板书设计】

27、三峡

郦道元

山:连绵高耸(静)

水:凶险迅急(动)

冬之景: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景:悲寂凄清(情景交融)

2025初一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1.精心导入

播放《国歌》的音乐,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2.感悟内容

a.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b.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重读?(“雄健的国民”重读)

c.再读课文,将体会结合起来。

d.下面研究一下,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先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

e.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同学们采集课文说话,这样说: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

f.选读课文,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

g.明确雄健的含义。

投影

比喻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小结:

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播放课件)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3.朗读体味

a:下面一个人读一段,请五个学生读。

b:四人小组讨论,哪个同学读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3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c:分部朗读:男、女个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男同学读第三段。第四段男女生轮读。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齐读。

体味反思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大家交流一下。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总结: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延伸作业

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2025初一语文教案篇3

《散步》教案

教师寄语:

1、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

2、机会是均等的,但常常是有限的。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感悟本文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3、领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写字:fēnqí()xìnfú()chāisàn()霎()时

水波粼粼()熬()过嫩()芽

2、解释词语:各得其所熬委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全文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轻松温暖的气氛,平常事现真情。注意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语气的把握)读后思考:

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课文写了哪些人?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温情提示:先自主思考,再小组合作)

(1)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为什么这样说?

(2)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学法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五、拓展延伸从下列内容中选一个进行说话练习:

1、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吧!

2、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达标检测

孝心无价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远无法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作者对无视家庭困境,一心追求高学历的“苦孩”;不顾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赤诚忠厚,打算功成名就再“从容尽孝”的孩子;各持什么态度?

2、就“尽孝”而言,作者的主张是什么?

3、时下有些孩子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如意还要发点小脾气。其实拥有父母之爱,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你打算用什么具体行动来报答父母,力尽孝心?

课下作业、亲情再现——感受“美”

请大家打开记忆的大门,写一写你经历过的难以忘怀的亲情故事。

2025初一语文教案篇4

【设计说明】

这篇生动感人的小说,学生很容易读通,但不容易深入读懂,因为时间和空间与我们的学生相距太远了,且亡国之痛更是一种陌生的情感。因此,教学在一系列的问题讨论中层层深入,意在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最后的扩展阅读使学生由法语回到了汉语,体味中国人对祖国语言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讨论,感受最后一课的氛围。

2、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分析及学生的移情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探析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心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播放《思乡曲》导入: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整整九十年了,它也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一课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的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一课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讨论: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是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三、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路历程

1、导: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39;心路历程。

2、思:在这一过程中,小弗郎士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的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很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四、朗读前一部分课文,注意读出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一、品读体验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

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

2、提问朗读的同学: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课文录音片断。在这一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播放课文录音片断。

(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4、我们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6、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教师朗读(随放背景音乐)。

二、迁移提升

1、教师引导:

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国妈妈。

2、学生阅读补充材料: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3、请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⑴找出祁瑞宣老师在这一课上的反常举动。这一系列动作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一种心情?

(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⑵比较一下,韩麦尔老师和祁瑞宣老师有什么异同?

(他们都是爱国的,都是行动上被迫的放弃,感情上永恒的坚守)

⑶假设你是祁瑞宣老师的学生,请描述一下在这一堂课上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各抒己见。

三、总结新课

同学们,国破的痛苦该由全民族共同承担。韩麦尔先生说得好,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人们在救亡的心态下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都在迫切地寻求发展。它不靠别人,靠我们自己,特别是靠我们朝气蓬勃的少年,世界是你们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

四、布置作业

续写课文,提示:

1、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2、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3、结构要完整。

【板书】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

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

(幼稚)────────────(成熟)

2025初一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把握课文的主旨:物外之趣

3、背诵课文

【教学悟点】

1、本文表现了什么样的趣

2、是怎么表现的

3、怎样解释文言词

【教材分析】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本文主旨显而易见,但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虽花的时间也可能要多一些,重点可定在教学目标2和教学悟点3上。

【教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方法指导

1、可以用课文前的谈话来导入

2、可以设置一个情景来导入:

如在有云的时候,让同学们到课外看云,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

再如找一块有斑痕的墙壁,让同学们想象这是什么图像,发生过什么故事

(总之,明确一点,那就是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像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3、介绍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文言文语体简约,含义隽永,学习它,我们可以继承祖国的灿烂文化,了解历的许多事情,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方法:

A、预习:读三、四遍课文,做好预习笔记(注音、释义)

B、注音: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法。

C、释义:◎加字法。例: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换字法。例:昂(抬)首(头)观之◎找通假字。例:项为之强,(注释:强通“僵”)

D、找出文章成语并解释: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E、整体把握大意,重点语句翻译

F、熟读背诵

二、疏通课文,整体把握

1、由学生介绍作者和《浮生六记》

2、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正音

3、以小小学习组为单位,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在笔记本上为不会解释的词释义

4、全班交流,疏通全文(老师提出重点词语解释和重点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课文P221、2

重点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果如鹤唳去端,为之怡然称快。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齐声朗读全文,再次把握文章内容

6、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先同座练习,再选学生向全班交流(全班可有四个同学分工复述,然后适当组织评价)

三、自主讨论,研究问题

1、小小学习组讨论:

A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趣?

B文章写了充满“物外之趣”的哪几件事?

◎“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

◎“余”“怡然称快”的一件事是:

◎“余”既惊又愤的一件事是:

C文章哪些语句能表现作者的专注神态?

D这些“物外之趣”作者是怎样感觉到的?

四、练习巩固,熟读成诵

1、分层反复朗读

2、自背、互背、当堂背诵、默写

五、总结复习,迁移拓展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魏武帝曹操)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比较)可知。”

太祖悦,即施行焉。

1、解释加点的词

2、翻译阴影句

3、这个故事主要表现了曹冲的什么特点?“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025初一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思乡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一、导入

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题解

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

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朗读

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

学生点评:1节奏韵律2情感表达

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

4领会后再读:同学们琢磨了几分钟,一定有所收获了吧!不如来展示展示,谁愿意?

4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

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呢?作者传达的是单一的乡愁吗?我们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强调生,入。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下课。

六、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羁旅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颈联:理

尾联:情

【教学总结】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2025初一语文教案篇7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委婉机智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流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委婉机智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流技巧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雄辩的孟子,与孟子有关的成语。

2、“顾左右而言其他”字面意思为何?

二、理清主干

1、这篇文章记录了哪两个人物的对话?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

2、自读课文,就有疑问的字句提出问题并解决。

3、孟子与齐宣王谈话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孟子选择宣讲、谈话、还是问答?

4、问答从哪三个问题展开?齐宣王分别是如何应答的?

三、理解谈话艺术

1、讨论:孟子的问题妙在哪些方面?

a、问题中哪些是虚?哪些是实?

b、问虚的目的是什么?

c、问题的顺序有什么妙处?

d、问的形式为何选用特殊疑问句?

2、齐宣王没有回答孟子,孟子的`目的达到了吗?是不是应该追问呢?

3、归纳孟子谈话艺术中值得借鉴之处。

4、模仿本段设计一段人物对话,要求具有层层推进,引人上钩的效果。

四、把握人物思考背景

1、通过这样一则简短的材料,你能从中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你如何评价齐宣王这个人物?当时的时代背景怎样的?

3、根据时代和人物特点,结合对人物心理的合理想象,扩写这个故事。

2025初一语文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

本课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一书,此书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除高尚廉洁的品德外,编者犹为赞许深沉豁达的胸怀雅量、机智敏捷的言语应对,所以本课所选两则都是表现少年儿童聪慧方正的正面形象,侧面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诗文,也有过朗读练习,接受过一定朗读指导。但本课是学生自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课文,学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所以要“言”“文”兼顾,既要把握文言知识,又要将其作为文章来深入赏析。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

2.学生能够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通过比较其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进行赏析。

3.学生能够通过圈画谢太傅的行为动作分析谢太傅的人物形象,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评价谢太傅。

四、教学重点

利用注释读懂大意,通过比较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赏析比喻句。

五、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形象及内心,关注文本内部的角色,也关注文本作者(编者)的写作(编写)意图。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世说新语》。

1.阅读《世说新语》中“中朝小儿”故事,初步了解《世说新语》。

中朝①有小儿,父病,行乞药②。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侯③明德④君子,何以病疟⑤?”答曰:“来病⑥君子,所以为疟耳!”

注释:①中朝:西晋,晋帝室南渡后称渡江前的西晋为中朝。②乞药:求医问药。乞:求取。③尊侯:尊称对方的父亲。④明德:光明的德行。⑤因为当时俗传行疟的是疟鬼,形体极小,不敢侵犯巨人或君子,所以主人这样问。⑥病:损害,祸害。

2.引入《世说新语》,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阅读课__释一,结合PPT补充关于《世说新语》的介绍。(指导学生批注“志人小说”,即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二)朗读课文和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考虑文中涉及哪几个人的言语?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由朗读完后,可以在课文上做一下简单的批注,批注你认为朗读相应词语或句子时应注意的方面。(指导学生做朗读批注时要注意断句,注意批注声音的轻重、长短和语调。)

2.请大家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同前)

3.全班分小组担任不同角色齐读。

4.我们在反复朗读中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同位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之后请学生在班级讲这个故事。

(三)比较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结合课文评价谢太傅。

1.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的很是生动有趣,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兄子的比喻还是兄女的比喻,为什么呢?

我们发现,在比较比喻句的时候,要关注本体的特征状态,喻体的特征状态与本体越吻合越恰当。此外,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章的最后一句仿佛与这个故事无关,就是交待兄女的具体情况和后来发展情况。这部书的编者在这里看似闲笔,其实是更为关注谢道韫的,也说明了编者是更为欣赏谢道韫的比喻的。

2.刚才我们已经比较分析过两个比喻句了,也关注到了编者的态度,你们觉得谢太傅听了这个两个句子心里会不会有一个答案判断?但是他是怎样反应的,他为什么没有直接作出评判呢?

结合全文,你觉得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世说新语》另一则有关谢太傅的材料。

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注释: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垂覆手即“挂着手巾”。

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补充的材料,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习创作的长辈。

(四)作业

1.熟练朗读和背诵《咏雪》课文。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试着根据本课所用的朗读批注对这篇课文进行批注。

2025初一语文教案篇9

《诗两首》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2025初一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提到“美女蛇”的故事,这故事是谁讲的?保姆阿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写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

二、疏通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憎恶zēngwù絮说xù惶急huáng烦琐suǒ骇hài掳去lǔ

疚疮疤jiǔchuāngbā诘问jié惧惮dàn渴慕mù疏懒shū

霹雳pīlì震悚sǒng粗拙zhuō孤孀shuāng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事件的次序划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归纳。

明确:

1、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39;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与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而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2025初一语文教案篇11

一、教材分析

《带上她的眼睛》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的想象奇妙又合理。全文通过对小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赞美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精神。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制造了“出乎意料,情理之中”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是学生在初中学段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科幻小说。七年级的学生富于好奇心和想象力,利于对科幻小说的阅读与理解。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应基本掌握了“浏览”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课文,回答问题,了解科幻小说奇妙而合理的特点;并通过感受作者的奇思妙想,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浏览课文,完成任务单,理解作者通过设置悬念和伏笔,使小说达到“出乎意料,情理之中”效果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重难点

1.学生浏览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阅读经验、结合小说文本,使学生体会科幻小说奇妙而合理的特点。

2.设计“游踪图”任务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谈论虚拟现实技术引入。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迅速过渡到主要环节。

(二)、整体感知,把握科幻小说特点

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结合旁批浏览课文。浏览后说说小说中哪些科学幻想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围绕学生所得,教师引导讨论,抓住科幻小说的特点深入交流。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浏览成果,使学生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三)、结合任务单,体会作者构思

要求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浏览后完成“游踪图”任务单,小组交流,说说作者是如何在后文揭示真相时让读者不感突兀的。围绕学生所得,明确作者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作者设置伏笔、悬念的巧妙构思。

(四)、大胆想象,合理表达

作者的想象合理而又富于新意。请学生也尝试想象,以《带上_____的眼睛》或《带上他的______》为题,创作一个故事。课上可以口头交流,课下形成文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科幻小说

奇妙合理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66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