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生物教案 >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

时间: 新华 生物教案

教案编写需要依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质量。优秀的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1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含有两类物质。

1、无机物:水和无机盐2、有机物:糖、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将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3、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理转换器。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的定义:上一代能把控制生长发育的信息传给下一代,这样的信息就叫做遗传信息。

二、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由克隆羊的故事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三、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

1、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DNA存在于细胞核中。

2、DNA的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基因。

四、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1、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如人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水稻有12对。

2、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3、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二、细胞的生长:新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三、细胞的分裂: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分成四个。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2

一、概述

本节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计划免疫和艾滋病。其中人体的三道防线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本节涉及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所以安排了形象生动的卡通插图。这些插图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名称及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会描述免疫的概念,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会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培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2)、通过学习免疫对人体的利和弊,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2)、免疫的含义及功能。

教学难点: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2)、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间的关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七年级下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已经结合人体生理的内容学习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但不系统和全面;学习免疫的知识必须以七年级下册人体结构、生理及上节课传染病等知识为基础,学习本节内容,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八年级学生仍然是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学生不易理解本节内容,多次使用形象生动的卡通动画,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另外,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课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归纳、班级交流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学中,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感染学生。充分解读课本上卡通插图的含义。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些器官结构的形状、位置和功能。通过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次,整个教学过程以形象的`动画设计和卡通图片,配合教师生动的比喻、举例,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等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新知识学习.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课堂小结展示

引出问题

展示教具

联系生活

演示教具

放映一张纸币上的细菌数量;

一立方米空气中病原体的数量为什么我们没有患病?

免疫系统就像一支“军队”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支军队。

漫画“无处不在的病原体”病原体已经觊觎人体很久了,它们能否一举成功呢?会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身体的“免疫大军”又如何与它们战斗?病原体落在人体的皮肤上,它们能够透过皮肤进入人体内吗?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分析,讨论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功能?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评价。

病原体入侵皮肤的动画烧伤病人为什么要涂上消毒药水,用无菌绑带包扎?病原体哪肯“罢休”,它们找到了鼻孔,试图“穿孔而入”,它们能随心所欲吗?展示鼻毛、呼吸道上的纤毛和粘液的图片。

接着展示教材图8—6,提问:呼吸道黏膜上纤毛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一群“幸运”的病原微生物穿越了第一道防线,到达人体的毛细血管。它们又会遇到什么麻烦呢?

同时展示漫画。血液图片,请学生回忆白细胞的作用。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图片,

小结:吞噬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展示伤口化脓的图片。

提问:身体受外伤,如果伤口较深,常会化脓。这是怎么回事呢?

展示动画。

举例:唾液、乳汁、泪液都含有溶菌酶。

展示教材图8—7和图8—8,引导学生总结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病原微生物在穿越第二道防线时“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可是它们中的一小支精锐部队逃过了前两道防线,到达人体细胞并攻击细胞。免疫系统是否束手无策了?

第三道防线的组成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回答下列问题。

1、谁负责制造抗体?

2、抗体的本质是什么?淋巴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制造抗体?

结合视频。引导学生尝试解释流感病人是如何痊愈的。

通过表格对比第一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的不同,引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示练习题进行巩固。

体会病原体无处不在认识到免疫系统在保卫身体健康功不可没聆听,

观察漫画,积极思考总结皮肤的功能:阻挡和杀死病原体思考,

回答:因为烧伤病人的皮肤受损,失去免疫功能。

回顾旧知,思考得出:呼吸道上的粘液可以黏住病原微生物,纤毛不断摆动,可清除病原微生物。

归纳并做笔记听讲、观察、思考。

回忆血液的相关知识观察图片,对吞噬细胞有直观认识。

应用知识联系生活,认识到脓是吞噬细胞与病原体战斗后双方的“尸体”。

总结归纳,并作记录思考得出:抗体由淋巴细胞制造;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淋巴细胞在受到病原体刺激时会制造抗体。

观看动画,并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痊愈过程。

思考填写表格,说出两种免疫的区别。

尝试总结思考做题。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3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

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设计

什么是生物?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提出问题:“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4

植株的生长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教学设计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根的生长:

(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A.充分利用光能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的解释为()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6

一、工作思路

以研究的心态对待生物学教学工作,注重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并采用行动研究法,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来重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

二、参与组员肖彦春、何伟静

三、时间每周周二上午

四、地点高三办公室

五、工作任务

1.学习《生物新课程标准》,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进行课件、教学案例、习题等方面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2.研究会考和高考的方向,组织组员出好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和模块考试试卷;

3.落实公开课的开设,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4.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我组的研究课题进行调整,积极贯彻学校关于“以课题规范科研,以科研指导教改,以教改促进教学”的教、研、改一条龙整体工作思路。

5、建立课件库

应科研室要求,从本学期第一节课开始,有意识积累教学课件。为建立课件库做准备。何伟静负责高二课件,肖彦春负责高三课件。最终进行编辑。

6、做好生物课题

本课题是《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替代材料用具实践研究》做好实验课前准备的研讨及实际操作是本课题的必要前提

六、形式——研讨:

1、课程进度2、每课时的重难点

3、相关实验分析

4、检测学案题选编、考试分析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识别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说明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2、描述人的生殖过程,说明胚胎发育的营养供应方式,说出出生后发育的分期。

教学重难点

1、人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新生命的孕育过程(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观察桃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1、有性生殖

(1)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3)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2、无性生殖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1)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2)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5、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

6、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春季,在用杨树枝条进行扦插繁殖时,把枝条上所有的芽去掉,这样是否影响成活?为什么?

2、马铃薯通常是用它的块茎来繁殖的,农民在种植马铃薯时,先把块茎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请想一下农民这样做的道理。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2、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3、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_________,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四、小结

五、作业设计

《练习册》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8

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1.简述果胶酶的作用。

2.检测果胶酶的活性。

3.探究温度和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果胶酶的最适用量。

4.搜集有关果胶酶应用的资料。

一、果胶酶的作用

1.果胶是植物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它是由____________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在果汁加工中,果胶不仅会影响________,还会使果汁______。

2.果胶酶能够分解______,瓦解植物的________及________,使榨取果汁更容易,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____________,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3.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________________酶、__________酶和________酶等。

思考:利用果胶酶进行果泥处理时,可不可以再加入蛋白酶促进细胞壁分解?

二、酶的活性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酶的活性:酶催化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酶活性的高低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__________来表示,即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________或产物的________来表示。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pH和________________等。

4.实验设计

(1)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①实验原理:果胶酶活性受温度影响,处于最适温度时,活性。果肉的出汁率、果汁的澄清度与果胶酶活性大小成______。

②实验的变量: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果汁的澄清度和出汁率。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实验原理:果胶酶活性受pH影响,处于最适pH时,活性,高于或低于最适pH时酶活性降低。

②实验变量: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果汁的________和出汁率。

三、果胶酶的用量

1.果胶生产时,为了使果胶酶得到充分利用,应控制好酶的用量,用量多少常通过测量____________来探究。

2.实验设计:自变量是________的用量,因变量是果汁的______。

答案:一、1.细胞壁胞间层半乳糖醛酸出汁率浑浊

2.果胶细胞壁胞间层半乳糖醛酸

3.多聚半乳糖醛酸果胶分解果胶酯

思考:不可以。因为果胶酶是蛋白质,加入蛋白酶后会使果胶酶被分解。

二、1.一定化学反应

2.反应速度减少量增加量

3.温度酶的抑制剂

4.(1)正比(2)pH澄清度

三、1.果汁的体积

2.果胶酶体积

1.果胶酶的组成及特点

果胶酶不是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被蛋白质酶水解掉;果胶酶具有酶的通性:只改变反应速度,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能够产生果胶酶的生物包括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食品工业生产中需要的果胶酶主要来自霉菌发酵生产。可生成果胶酶的霉菌有黑曲霉、米曲霉和文氏曲霉等。培养曲霉可用液体培养法,需添加果胶作为诱导物。

2.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及探究果胶酶用量的两个实验的注意事项

(1)在探究温度或pH的影响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不同的温度梯度之间或不同的pH梯度之间就可以作为对照,这种对照称为相互对照。如果将温度或pH作为变量,控制不变的量应有苹果泥的用量、果胶酶的用量、反应的时间和过滤的时间等。只有在实验中保证一个自变量,实验结果才能说明问题。

(2)在混合苹果泥和果胶酶之前,要将苹果泥和果胶酶分装在不同的试管中恒温处理。这样可以保证底物和酶在混合时的温度是相同的,避免了苹果泥和果胶酶混合时影响混合物的温度,从而影响果胶酶活性的问题。

(3)在用果胶酶处理苹果泥时,为了使果胶酶能充分地催化反应,应用玻璃棒不时搅拌。

题型一果胶酶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例题1】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成分之一。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请你完成以下有关果胶酶和果汁生产的问题。

(1)在果汁生产中应用果胶酶可以提高________和________。

(2)某实验小组进行了“探索果胶酶催化果胶水解最适宜的pH”的课题研究。本课题的实验步骤中,在完成“烧杯中分别加入苹果泥、试管中分别注入果胶酶溶液、编号、编组”之后,有下面两种操作:

方法一:将试管中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的苹果泥相混合,再把混合液的pH分别调至4、5、6……10。

方法二:将试管中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苹果泥pH分别调至4、5、6……10,再把pH相等的果胶酶溶液和苹果泥相混合。

①请问哪一种方法更为科学?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操作中要用玻璃棒不时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以减少实验误差。

③如果用曲线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在现有的条件下,当横坐标表示pH,纵坐标表示________时,实验的操作和记录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根据你对酶特性的了解,在下图中选择一个最可能是实验结果的曲线图:________。若实验所获得的最适pH=m,请你在所选的曲线图中标出“m”点的位置。

解析:果胶酶可以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方法二是将试管中的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苹果泥的pH分别调至4、5、6……10,再把pH相等的两溶液相混合,这样操作能够确保酶的反应环境从一开始便达到实验预设的pH环境。否则,由于酶在pH升高或降低时把果胶分解了,造成误差。实验操作中要用玻璃棒不时搅拌的目的是使酶和反应物(果胶)充分地接触,以减少实验误差。实验中的坐标图,横坐标表示pH,纵坐标表示果汁体积最合适。在一定范围内,随pH增大,酶的活性增强,生产的果汁多,体积增大;超过最适pH,随pH增大,酶的活性减弱,生产的果汁少,体积减小。

答案:(1)出汁率澄清度

(2)①方法二方法二的操作能够确保酶的反应环境从一开始便达到实验预设的pH环境(或“方法一的操作会在达到预定pH之前就发生了酶的催化反应”)

②使酶和反应物(果胶)充分地接触

③果汁体积甲如下图所示

题型二实验变量

【例题2】探究温度、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和探究果胶酶用量的三个实验中,实验变量依次为()。

A.温度、酶活性、酶用量B.苹果泥用量、pH、果汁量

C.反应时间、酶活性、酶用量D.温度、pH、果胶酶用量

解析:首先要明确实验变量、反应变量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针对三个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实验一为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实验二为探究果胶酶的最适pH,实验三为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D

反思领悟:设计实验时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进行实验设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B.参加反应的前后,酶的化学性质不变

C.酶的活性受环境的pH和温度的影响

D.酶在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离开细胞即失效

2.以下关于果胶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果胶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等

B.果胶酶的化学成分为固醇

C.果胶酶的催化作用不受温度影响

D.果胶酶可以催化多种化学反应

3.下列哪一项说法是错误的?()

A.酶是细胞合成的生物催化剂

B.温度、pH和酶的抑制剂等条件会影响果胶酶的活性

C.果胶酶能催化果胶分解,但不能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只能使果汁变得澄清

D.生产果汁时,为了使果胶酶得到充分的利用,节约成本,需要控制好酶的用量

4.在用果胶酶处理果泥时,为了使果胶酶能够充分地催化反应,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果泥用量B.加大果胶酶用量

C.进一步提高温度D.用玻璃棒不时地搅拌反应混合物

答案:1.D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但酶发挥作用并不一定都在细胞内。如各类消化酶是消化腺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在消化道内消化有机物。

2.A果胶酶同其他大多数酶一样,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其催化作用受温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果胶酶只能催化果胶的分解。

3.C果胶酶能使果汁变得澄清,并能提高水果的出汁率。

4.D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反应混合物,可使果胶酶和果泥充分接触,更好地催化反应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9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一、花的结构

1.花托2.萼片3.花瓣4.雄蕊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

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爱花习惯教育模拟表演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10

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CO2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根据课本知识写出预习提纲。

(2)根据课本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2.学生准备

(1)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2)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呼吸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它与动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探究过程

(一)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学生4人一组。

1.取甲、乙两个锥形瓶,在每个锥形瓶内都倒人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2,派代表在实验前一天,将100g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min)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不加标记)

3.取两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小组成员进行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的&39;?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吗尸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得出两种结论:

“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为绿色植物体在白色塑料袋内也能呼吸,呼吸就能产生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不能用白色塑料袋。因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绿色植物除了呼吸外,还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会利用凹2,这样袋内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就不能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呢?我这里有准备好的白色塑料袋,袋内装有同样的等量的蔬菜.现在我挤压塑料袋,请同学观察现象。”

同学们都停止讨论,仔细观察现象。

教师用力挤压塑料袋,问道:“石灰水有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同学们齐声说。

“是不是挤压时间短?”一生怀疑地摇摇头。

师问:“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生答:“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塑料袋内装有新鲜蔬菜。”

“请说你的理由?”

“因为烫过的蔬菜细胞死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师说:“回答非常正确,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C02。”

(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O2:

1.将新鲜的叶片和烫过的叶片分别放人密闭的锥形瓶中,在黑暗处一昼夜。

2.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人两锥形瓶中,观察其现象,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

①实验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一小木棒熄灭、一小木棒继续燃烧?③锥形瓶能换成广口瓶吗?④本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教师予以补充。

(三)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出示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相关内容总结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

教师:补充总结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让学生讨论总结。

1.呼吸作用的条件。

2.呼吸作用的过程。

3.呼吸作用的意义。

作业

设计实验,验证呼吸作用与光无关。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11

【学习目标】

1、描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养成爱花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根的生长靠根尖细胞的__增加细胞的数量和细胞体积的增大。根生长最快的是区。

2、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发育成的。

3、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

4、植物的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的无机盐。

二、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一)、花的结构。

认真阅读教材102页完成下列各题。

1、认真填写名称。

2、观察花的结构,按照由外到内,由下到上的顺序,发现它由、、、、组成。

3、雄蕊包括、组成。

4、雌蕊包括、、三部分。

5、花粉在里,卵细胞在,精子在里。

6、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包括和。

(二)、传粉和受精。(阅读教材103页完成下列问题)

1、开花结果。

2、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

3、受精的过程:当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受到的刺激,开始萌发长出,其内含有

花粉管穿过、进入子房,到达,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来,与里面的结合,成为。这就是。

三、梳理知识体系。

1、花的主要结构

2、受精指与结合形成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五、巩固检测

1、一朵花的结构中,从外到内依次是:①花瓣②花萼③雌蕊④雄蕊()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花的主要部分是()

A花冠B花托C雄蕊和雌蕊D花萼

3、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存在于下列哪一个结构中()

A花粉B花粉管C柱头D胚珠

4、受精后,子房发育成,胚珠发育成,子房壁发育成。

5、当摘除了一朵花的哪部分,这朵花肯定不能发育成果实?()

A雄蕊B雌蕊C花瓣D花药

6、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种子,至少需要花粉()个,精子()个。

A1个B3个C6个D12个

7、从花粉萌发到进入子房前,精子存在于()

A柱头上B花药中C花粉管中D胚珠中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12

1.细胞分化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多细胞生物体,一般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的。细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含有相同遗传物质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不同的组织,进一步形成各种器官、系统,从而完成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当细胞分化开始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调节,不同细胞的不同基因会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被激活,活化一段时间后有些基因的活动停止,而有些基因还在继续活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蛋白质(即基因有选择性的表达),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组织,也就是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稳定性差异——细胞分化,这是发生在生物体一生中的一种持久变化,当然胚胎时期达到限度。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由于体细胞大多是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一般已经分化的细胞仍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含有与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已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即全能性。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比较强,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了限制,特别是一些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很难用它培养成一个新个体,但它的细胞核中仍有保持物种遗传性的全部遗传物质,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已取得成功的克隆羊——多利就是一例。

2.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其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它容易与根尖、茎尖的分生组织发生混淆。可以通过下表比较根尖分生组织和愈伤组织的异同。

组织类型细胞来源细胞形态细胞结构细胞排列细胞去向

根尖

分生组织受精卵正方形无液泡紧密分化成多种细胞组织

愈伤组织高度分化细胞无定形高度液泡化疏松再分化成

新个体

相同点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

3.污染的预防

污染就是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容器内滋生菌斑,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植物组织培养不同于扦插、分根、叶插等常规无性繁殖。由于植物组织培养所利用的植物材料体积小、抗性差,所以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较高,对无菌操作的要求非常严格。

污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细菌污染一般是由接种人员造成的,如未戴口罩,接种时说话,或手及器械消毒不严等。另一种是真菌污染可能是由植物材料灭菌不当造成的。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做好预防。

(1)防止外植体带菌。①选择好外植体采集时期和采集部位。外植体采集以春秋为宜,优先选择地上部分作为外植体,阴雨天勿采,晴天下午采,采前喷杀虫剂、杀菌剂或套塑料袋。②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进行预培养。③外植体严格消毒。做消毒效果试验,多次消毒和交替消毒。

(2)保证培养基及接种器具彻底灭菌。①分装时,注射器勿与瓶接触,培养基勿粘瓶口。②检查封口膜是否有破损。③扎瓶口要位置适当、松紧适宜。④保证灭菌时间和高压锅内温度。⑤接种工具使用前彻底灭菌。⑥工作服、口罩、帽子等布质品定期进行湿热灭菌。

(3)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如一定要规范着装,操作过程中不说话等。

(4)保证接种与培养环境清洁。①污染瓶经高压灭菌后再清洁。②接种环境定期熏蒸消毒、紫外灯照射或用臭氧灭菌和消毒。③定期对培养室消毒、防止高温。

对外植体进行表面消毒时,既要考虑到药剂的消毒效果,又要考虑到植物的耐受力。不同药剂、不同植物材料,甚至不同器官要区别对待。消毒用过的有毒药品应收集后统一交给有关专业部门处理,以免引起环境污染。

一旦发现培养材料被污染,特别是真菌性污染,一定不要打开培养瓶。应先将所有被污染的培养瓶统一放在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后,再打开培养瓶进行清洗。

题型一细胞的全能性

【例题1】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①用培养基培养的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了可育的植株②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③用单个烟草组织培育出了可育的完整植株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解析:①和③都属于已分化的细胞经过培养形成可育的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实际上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育成新个体,是由未经分化的细胞(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因此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

答案:B

题型二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的条件

【例题2】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A.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B.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C.脱离母体后的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或组织,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D.将成熟筛管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

解析: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母体后,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适宜的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植物细胞就可以表现出全能性。

答案:C

反思领悟: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的条件:一是离体的组织或细胞;二是需要一定的激素、营养及其他适宜条件;三是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

题型三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例题3】(20__•安徽理综)草莓生产上传统的繁殖方式易将所感染的病毒传播给后代,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运用微型繁殖技术可以培育出无病毒幼苗。草莓微型繁殖的基本过程如下:

外植体――→①愈伤组织――→②芽根―→植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微型繁殖培育无病毒草莓时,一般选取____________作为外植体,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过程①中,常用的MS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____________,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有利于外植体启动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接种后2~5d,若发现外植体边缘局部污染,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在过程②中,愈伤组织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植物组织培养时常采用根尖或茎尖部位,原因是该部位含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2)MS培养基的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物,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需要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植物组织培养也应注意无菌操作。

(3)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

答案:(1)茎尖(或根尖)茎尖(或根尖)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2)有机物植物激素外植体消毒不彻底(3)培养基中生长素类物质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用量的比值偏低

1.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B.细胞分化在胚胎时期达到限度

C.随着细胞分化的进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种类会发生变化

D.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保持着全能性

2.下列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B.主要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阶段

C.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需要阳光D.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要求无菌操作

3.下列关于愈伤组织形成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植物细胞分化的结果

B.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植物细胞分裂的结果

C.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动物细胞分化的结果

D.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动物细胞分裂的结果

4.下列关于接种时应注意的事项,全部正确的是()。

①接种室要消毒②无菌操作③接种时可以谈话④外植体如茎段、茎尖可随机放入培养基⑤接种时要防止交叉污染⑥接种完立刻盖好瓶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5.在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需要下列哪些条件?()

①消毒灭菌②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③适宜的温度④充足的光照⑤充足的养料

A.①③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⑤

答案:1.C细胞分化不会使遗传物质种类发生变化,它的实质是遗传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选择性地表达。

2.C植物组织培养是指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在无菌操作下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完整植物体的过程,其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恒温箱的门应该关闭,不必见光,因为在无光条件下愈伤组织长得更快。

3.B愈伤组织只存在于植物细胞;离体的植物组织细胞,在培养了一段时间以后,会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

4.D整个接种过程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不能谈话,防止呼吸产生污染,因此操作过程应禁止谈话,并戴口罩;接种的外植体放入培养基时注意将形态学下端插入,而且分布均匀,不能随机放入,以保证必要的营养和光照条件。

5.D离体的植物相关结构在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不需要光照,因为该过程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营养物质来自培养基。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2、了解玻片标本的种类。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训练学生规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

1、通过显微镜的使用训练,对学生进行遵守实验室纪律的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2、在实验中,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体系图解

本节教学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观察细胞的用具》这部分内容,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显微镜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验教学打下基。&39;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实验课,课本从取镜、安放、对光、观察到收镜,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叙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认真组织并上好起始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纪律,对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的重点是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为下一节动、植物细胞的观察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建议

这节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开始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施的教育,注意将实验过程组织好。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上。这一节课不要求观察载有实验材料的玻片标本(只要求观察诸如贴有“上”字薄纸的代用玻片标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达到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对照显微镜实物,自己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并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训练,然后经过学生的归纳、概括,课后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册》及时进行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样可以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应强调的是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有关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内容,并及时表扬在操作和纪律上表现好的学生。通过这种“纲要化”处理,提高学生记忆的选择性,有利于记住最关键的东西;

(2)尽量的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反复多次练习,以提高学生记忆的牢固性;并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形象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观察细胞的用具

重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第一次实验课的组织

教学手段:以学生个人及小组活动为主

教学设计思路: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图表示得很清楚,教师不需要讲的过多或过细,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教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显微镜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为1课时。

导入:显微镜是一种可将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体放大的仪器。

活动一: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分的结构及用途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9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利用实物观察并记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用途。

(观察前,教师需先讲解显微镜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靠在胸前,平稳的置于桌面。)

2、同组同学相互考查记忆结果。

3、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利用挂图或实物讲解。

教师总结(重点介绍反光镜、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活动二: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10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按要求用显微镜观察“上”字装片。

2、由于对显微镜使用还不够熟练,要求学生练习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显微镜。

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巡视,并急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操作过程提问: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数的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1、物像与实像相反。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活动3:学习玻片标本的类型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片树叶,感受在显微镜中的视野状况。

提问:为什么视野中看不到图像?如何才能在显微镜下到树叶的微观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教师总结:显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玻片标本的种类

(1)永久性玻片标本:可长期保存。

(2)临时性玻片标本:不用长期保存。

组织学生阅读P10玻片标本的类型,并在给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对应的切片、涂片、装片。

三、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册

板书设计:

第一节观察细胞的用具

一、显微镜的使用

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整理

二、玻片标本:

切片

涂片

装片

探究活动

自制简易显微镜

目的:通过自制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材料: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鞋盒也可)一张;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小镜片一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小木条。

制作方法:

1、取长15~20厘米马粪纸,宽以花镜片周长为准,宽出1厘米即可,卷成筒状。

2、用透明胶条将花镜片分别固定在纸筒两端。

3、取10厘米X10厘米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中央开直径为1厘米孔一个。

4、在三合板一边的中点和相对的两角处各粘一个高5~8厘米的木条腿。

5、在三合板(相当于载物台)的上面两后腿的中间位置竖直粘一个高20厘米的小木条。

6、用铁丝(10号铅丝)弯成一镜筒支架。一端套住镜筒,另一端固定竖直木条上(手动其一端可使镜筒上下移动)。

7、在三合板下面,用铁丝弯一个反光镜支架,将小镜片装片上,固定在通光孔下。

8、使用时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即可,注意用手上下移动镜筒时要轻慢和稳(放大倍数依花镜的度数而定)。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思篇15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_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后习题

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A、海葵B、恐龙蛋化石

C、电动狗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母鸡下蛋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大汗淋漓D、馒头上长“白毛”

5、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A:应激性B:多样性

C:变异性D:遗传性

6、(20__威海)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6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