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物理教案 >

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

时间: 新华 物理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规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好的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杠杆的概念,能辨认出生活中简单的杠杆,能找到它们的支点;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准确作出杠杆的力臂;

3.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感受归纳的研究思想;

4.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的价值,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力臂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作图

教学器具:木板、图钉、螺丝刀、扳手、羊角锤、撬棒等等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力是______对_____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2.力一般用符号__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

二、新课教学:

引入新课;木板上有一个图钉,能否用手直接将它拔出来?用哪些方法能很方便地将它拔出来?

(一)什么是杠杆?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必须用到某些工具,例如:

1.在开酒瓶时,要用酒瓶扳手

2.用撬棒将地上的石块撬起

3.用铡刀切纸

4.用筷子夹住菜

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篇3

一、思路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

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

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

学生:铁丝

三、教学流程(第一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

学生观看、思考

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

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

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

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

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

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师:你们还有什么方法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师:同学们能否对大家所提出的各种方法进行归类并进一步分析铁丝的的内能从何而。

师:你们能再举出一些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

师:通过上一节学习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通过刚才的学习知道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如果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实现的?

师:事实证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师:(提出新的问题)做功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那么能否反过,通过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呢?汽车发动机的动力是不是于此呢?

师:演示实验——电子式火花发生器:

实验方法:在透明塑料盒的底部钻一个孔,把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紧紧地塞进孔中,打开塑料盒盖,向盒内滴入2-3滴酒精,在将盒盖盖紧,揿动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按钮,观察发生的现象。

师:实验表明:酒精燃烧后的高温高压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为机械能。

燃料的化学能→燃气的内能→塞子的机械能

师:讨论、比较空气压缩引火与发射瓶塞这两个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师:对物体做功,机械能可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可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少。机械能与内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师:酒精燃烧后的高温高压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为机械能。这种转化有什么应用价值?

师: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制造出一种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提供动力装置。这类热力发动机叫热机。

信息快递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汽油机就是一种内燃式热机(内燃机)

师:同学们先观察汽油机的实物图和构造示意图(投影图片)

师:在了解如何工作之前,先了解一下汽油机主要部的名称

信息快递部名称:

汽油机工作时,活塞在汽缸里往复运动,活塞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冲程。

师:它是如何工作的呢?

演示实验(汽油机模型)

师:结合动画实验分析汽油机的四个冲程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以下四个冲程组成:

(1).吸气冲程

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

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物被吸入气缸

(2).压缩冲程

进气门、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

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做功冲程

进气门、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

在压缩冲程末,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排气冲程

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

排出废气

师:想一想(ppt)汽油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1、活塞经历四个冲程,分别为、、、;四个冲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冲程是燃气对外做功的过程;

2、曲轴旋转周,活塞往复次;

3.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的能量转化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师:在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内燃机有汽油机和柴油机。请同学们阅读本p51信息库中关于“柴油机”的内容。初步比较一下汽油机和柴油机在结构、工作过程的异同点,各自的优缺点及对应的用途。

师:人类社会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阅读本p45“热机的发展历程”

ppt图片

1.人类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

2.蒸汽机

3.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的飞机

4.喷气发动机

5.火箭发动机

实验

回答: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学生观察实验

回答:看到燃烧的火光

回答:棉絮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回答:物体增加的内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回答的方法可能有:放在火上烧、放在热水、反复弯折、用砂皮摩擦、用铁锤锻打、放在太阳下晒等

回答并分类,教师评价。

热传递:火上烤、放入热水、晒太阳……→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

做功:弯折、摩擦、锤打……→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生:回答的实例可能有:檫燃火柴、钻木取火、拉锯条锯木头时发烫、搓手取暖、陨石进入大气层成为流星、从滑梯上滑下,臀部有灼热的感觉、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气筒壁发热等。

生:不能。

生:讨论观察的现象,分析能量的转化。

生:讨论

生:思考

阅读

观察

识别各组成部

观察并思考:

1、进气门、排气门的打开与关闭情况

2、活塞的运动方向

3、能量转化

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中“想一想”,并选派代表借助模型和多媒体动画对全班同学介绍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说明。

完成填空

阅读“信息库”中关于“柴油机”的内容,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结构及工作过程的异同点。

阅读本

(次数不能太多,否则会断。小心烫手。)

板书

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使学生初步了解热机发展对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四、后实践与思考

1、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打完后,摸一摸打气筒的外壁,会发现什么现象?你能否解释产生这现象的原因。

2、把打好气的轮胎放置一段时间,使轮胎里外的温度一致。然后将轮胎放气,同时把温度计的玻璃泡置于喷出的气流中,仔细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你将会有惊喜的发现。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可以观察喷气嘴旁是否出现了小水珠。请你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后实践与思考让学生领悟到:物理自生活。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篇4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1)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用手触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觉?图钉的内能变化了吗?

(2)小组活动:弯折铁丝十余次,用手指触摸一下弯折处,有何感觉?铁丝的内能变化了吗?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提问:(1)采用哪些办法可以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篇6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篇7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

(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压强。

2.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3.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4.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6.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3.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4.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篇8

18.2.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2.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教学重点掌握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W”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别拿一只24W和一只500W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铝盘转动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即电流做功快慢不一样,我们把电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电时间,用P表示用电器的,则: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用W表示,常用的还有千瓦、毫瓦。

1kW=103W

1W=103mW

以下是常见用电器的:

因为W=UIt,所以

【典型例题】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B.C.D.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A.0.4WB.0.8WC.2WD.4W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3节总计4.5V,所以

所以选C。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所以

如果P和t的单位分别用kW、h,那么它们相乘之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1千瓦时可以看作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典型例题】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电能0.3千瓦时,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A.空调器B.电冰箱C.电视机D.白炽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用电器正常工作在15min内消耗电能,根据求出,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用电器正常工作的为:

以上四种家用电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调机.故选A.

【针对训练】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是的单位()

A.J/sB.kW·h/sC.V·AD.W·s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J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J/s是的单位;

B、Kw•h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Kw•h/s是的单位;

C、V是电压的单位,A是电流的单位,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所以V•A就是的单位;

D、w是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和时间的乘积是电功,所以w•s是电功的单位.

选D.2.5V0.3A”的灯泡接在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它两端的电压,比较它的亮度。

现象:在电压为2.5V时,灯泡正常发光;在低于2.5V时,灯泡发光暗淡;在高于2.5V时,灯泡强烈发光。

结论:说明用电器消耗的随着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及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U额,则P实>P额;可能烧毁用电器。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演示:将两只灯泡“PZ22040”和“PZ220100”先后并联和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并联时,100W的亮,串联时,40W的亮

结论: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下图为一只6V1.5W”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若把这样的三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源两端,则此时每只灯泡的电阻及实际功率为()

A.24Ω0.67WB.20Ω0.8W

C.24Ω0.96WD.20Ω0.67W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灯泡的电阻会随电压、电流的不同发生变化,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只能从图像入手分析。三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灯泡的电阻相等,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三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把这种规格的三只灯泡串联接在12V的电源两端,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都为4V,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当电压是4V时,通过灯泡的士电流为0.2A,

所以每只灯泡的实际电阻:

每只灯泡的实际功率:P=UI=4V×0.2A=0.8W.故选B.

A、110V60WB、36V25WC、220V40WD、110V40W

【答案】A

【解析】

四盏灯泡正常发光时,功率的灯泡亮,所以选A。

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篇9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篇10

一、创设情境,导课有趣

“授业无趣,必不乐学”。物理规律和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概括,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填鸭式讲授,对学生就缺乏吸引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那么,怎样在授课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导入课题的问题。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应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有趣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感受到物理的生动活泼和趣味性,从而对本节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热情。例如讲“汽化和液化”时,演示“纸锅烧水”,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流体压强和流速”教学中,教师用力向漏斗管口吹气,请学生观察下方紧贴漏斗壁的乒乓球是否会掉下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由此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除演示实验作为引子外,还可以讲述一些趣味小故事,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例如讲授“重力”时,可以讲一下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既展示了“万有引力”的物理情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举例寓趣,设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化枯燥为生动,善于举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做法。例如讲授“声音可否在液体中传播”时,举例:“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来说明问题,在进行“汽化和液化”教学时,举例: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杯子会“出汗”,用此来说明液化原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教学中的进程,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个个“为什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其主动思考,大胆回答,从而真正掌握知识。例如讲“压强”时设疑:为什么好汉握不烂鸡蛋,而放在桌上,只要一个手指往下一按,就压破?讲“汽化和液化”时设疑:为什么喝热茶时我们要先吹吹气再喝?像这类设疑,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兴趣。

三、新奇实验,见之生趣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新奇有趣的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富的乐趣。例如在学生学习“摩擦力”这一节时,教师演示“筷子提米”,让学生在不可思议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在讲“透镜”时,教师让学生用凸透镜把太阳光汇聚到火柴上,亲眼目睹火柴的热烈燃烧,惊奇之余,兴趣倍增;在学习“升华和凝华”时让学生体会:竟然可以用蜡和树枝塑造美丽的冰雪世界……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把理论知识转变成了亲眼所见的事实。使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四、联系实际,强化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物理知识不仅是为了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更重要的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既在实际中发现知识,又要在实际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比如:在学习了“电磁铁”以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磁铁,比比看谁制作的磁性更强;学习了“重力”之后,让学生动手制作不倒翁和重锤线,并告诉他们:重锤线可使建筑工人工作起来更方便,而制作销售不倒翁使商家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强调:知识就是财富。通过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只要真正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去指导课堂设计,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智慧,解颐笑语,深入浅出,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就一定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篇11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升华(吸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凝华(放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2、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1卫生球变小 ○2“干冰”的人工降雨和人造烟雾 ○3“冰花”的形成

○4雪、霜、冰雹的形成 ○5雾松的形成 ○6 灯泡用久了会变黑

固体

4、小结本章内容:

液体 气体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

九年级物理表格教案篇12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6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