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免费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写好初中免费教案?这里给大家提供初中免费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免费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勾画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作者的情感变化。
3.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小桃树上的“志”。
教学重点: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3.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明暗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查找贾平凹的资料。制作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生于陕西商洛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秦腔》《古炉》等。小说《秦腔》曾获全国茅盾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1.概括我的小桃树的来历。
反馈指导:小桃树是“我”吃完桃子后,种在院子的角落里的长出来的。
出示任务:2.“我”和小桃树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反馈指导:知道作者在小桃树上存着自己的梦。
出示任务:3.作者的梦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梦有了些什么变化?
理清作者“梦”之路。
反馈指导:幸福——希望——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
出示任务:4.作者为什么要感激小桃树?
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小桃树顽强生长的精神打动了“我”。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出示任务: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出示任务:2.我的小桃树经历了哪些艰辛与磨难?
要求:先找到小桃树生长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谈句子的感受。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批画,写体会,教师巡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时指导学困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反馈:“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小桃树生长的艰辛与磨难。
“我却怎么也不能安睡,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生存环境的恶劣
“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将来开花也界不出果子。””——体会大家对小桃树的嘲笑
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体会小桃树的坎坷
“我看着它,却发现从来没有一只蜜蜂、一只蝴蝶来看它。”——体会小桃树的孤独与寂寞
出示任务:3.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反馈指导: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四、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反馈指导: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出示任务:2.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反馈指导: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着为理想而坚持不懈的信念。
出示任务:3.理解“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人生的道路上有鲜花,同样也布满荆棘,只有坚持不懈、顽强不屈、追求梦想而不屈不挠就一定能读懂人世的大书。
出示任务:4.作者表面上是在写小桃树,实际上是在写谁?
反馈指导: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出示任务:5.本文一方面写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一方面写自己的经历,这是什么写法?
反馈指导:明线与暗线。
五、总结全文
小结讲解: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贾平凹的《丑石》和《我的小桃树》原文。
2.以《我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尝试使用明线暗线交织的叙述方式。
初中免费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生物圈中生命、生物体的结构、绿色植物的基本知识。
2、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3、正确使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4、进一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设计实验的能力。
5、利用科学的一般探究方法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我主要担任七年级
(四)班的教学,共有学生63人,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生命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
2、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本教材图文并茂,知识结构系统化。
4、本教材题材多样,体裁丰富,贴近生活,利于他们适应当今世界多元科技,文化社会所需整体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四、应对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总之,在新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
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
初中免费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力目标: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3、情感目标:正确认识调节好自己心理、情绪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重点:明确体育活动对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难点:争取了解自己的体能。
三、教学任务
1、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
2、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3、了解自己的体能。
四、教学内容
1、古希腊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有的呢地认识:“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我国先秦时期在《吕氏春秋》中用形象地比喻阐释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
2、体育锻炼重在参与你必须真正理解“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只有残疾阿体育锻炼,才能体会到锻炼的乐趣,并得到益处。应具有积极、乐观和奋勇拼搏的进取精神,并把这种态度和精神渗透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3、了解自己参与体育的现状在课本上做出选择题x题算出分数,对应评价参考标准看看自己在哪一种类型当中。
4、课堂常规:上好体育课的基本要求,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必须认真上好体育课。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开展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以及竞赛活动的基础。
上好体育课,使课内外体育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对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上好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端正学习态度,既要重视上好体育基础知识课,又要重视上好体育实践课,使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和掌握动作技术、技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2)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自己观察老师或同学的示范,细心领会新学的动作要领,并自觉积极的进行学习,在练习中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3)要遵守课堂纪律和学习要求。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因病因事不能上课时,因事先请假;上课前要做好准备,有条件的要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上课(或轻便装和软鞋底);要提前x分钟到指定地点集合;课中要服从指挥,听从老师和小组长的调动。
(4)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注意自己和同伴的安全,爱护场地器材设备。
(5)要做到课内外结合。在课外体育锻炼时,注意复习和巩固课内外所学的内容,加强练习,积极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
(6)服装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
5、课后作业:
(1)根据实际自觉积极的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
(2)学会发展健康体能的方法。
初中免费教案篇4
1.课题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正确听、说、读、写词汇stayed,went,visited等。
②正确听、说、读、写句型Where did you/she/he go on vacation? I/She/He went to......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能用英语询问别人在假期做了什么,描述自己在假期做了什么。
②运用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与人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意识、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意识、团结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听、说、读、写句型——Where did sb. go on vacation? —Sb. went to sp.
(2)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
4.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
Step 2 leading in — An investigation about students′ vacations.
Step 3 presentation — Shows some pictures to students, and ask them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Step 4 practice — Students make up dialogues.
Step 5 review — Analyze the rule of the sentences and read these sentences.
Step 6 homework — Write a short article to introduce your vacation.
5.板书: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初中免费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y=kx+b,当b=0,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2X—2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1—2m)x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时,y=—4。
8、直线y=—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初中免费教案篇6
【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本课6个单词.
2、学会询问他人姓名及介绍他人姓名.
3、能听懂有关谈论他人姓名的对话并进行自由交际.
【学习重点】: 询问他人姓名及介绍他人姓名的句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Knowledge is power.)
学习任务一: 熟练读 写本课6个单词.
1.个人自渎,记忆本课单词.
2.小组互相检查单词读写情况.
3.根据汉语写出下列英语单词并展示.
学习任务二: 运用句型:What's his / her name?
His / Her name is .... 进行自由交际.
1.小组合作,理解并熟读下列短语,并写出汉语意思.
my nane ( ) your name ( )
his name ( ) her name ( )
2.个人理解下列对话,并且两人合作练习.
A:Hello! What's your name?
B:My name is Gina.
A:Nice to meet you.
B:Nice to meet you,too.
A:What's her name?
B:Her name is Jenny.
3.小组合作,练习自己的对话.
4. 对抗组开展竞赛,展示自己的对话.
学习任务三: 听听力完成2a,2b.
1.个人看图,理解四幅图画,思考图画中人是在谈论他人还是对方.
2.听听力,给四幅图画编号.
3. 小组为单位,熟读2b中的名字。
4.听听力,完成2b.
二、合作共建(教师寄语: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
讨论下面两句话如何用英语表达.
1.他叫Bob.
2.她叫Jenny.
三、系统总结(教师寄语:No man can do two things at once.)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答.
_______ _______
What's _______ name? _______ is ....
_______ ________
四、诊断评价
1、 写出下列短语.
(1)我的时钟 (2)你的问题
(3)他的名字 (4)她的回答
2、 根据句意及首字母补全单词。
(1)_________ is your name ?
(2)Nice to m________you.
(3)His a _________is good.
(4)L______! His clock is beautiful(漂亮的) .
三、选择
1. _______, 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John Green.
A. Hi B. Oh C. Sorry D. OK
2. She is a girl(女孩).What's ______ name?
A. her B. she C. she's D.his
五、【课后反思】(教师寄语:Never do things by halves)
初中免费教案篇7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继续担任中学部五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七年级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电脑的硬件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简单的熟悉了键盘,初掌握了鼠标的操作,对一些简单的程序也有了一定的使用基础。八年级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了电脑的基本操作,会简单的利用WORD处理文字工作,每周只有两节课,加之学生家庭条件较差,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可喜的是由于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仍使用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研究所编著的教材,本学期七年级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收集整理、加工文字信息、加工数据信息等。其中加工文字信息部分是本学期的重点。八年级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硬件的基本组成,学会安装和卸载软件。能简单的制作修改美化电子表格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等。九年级重点从兴趣出发,借助范例,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基本技能,能用好计算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了解信息技术的网络知识,并能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加工、处理信息。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分组讨论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班级学生多电脑少这一特殊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每节课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争取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机动手操作的机会。
1、教学要切合初中学生实际,充分考虑中学生年龄、兴趣、知识、认知结构等特点,语言要通俗易懂,培养学生学电脑、用电脑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敢用、想用、会用、善用电脑。
2、加强机房管理确保教学顺利进行,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
3、充分发挥掌握的好的学生的作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初中免费教案篇8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画已知点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点,会画已知线段的对称线段,会画已知三角形的对称三角形。
2、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作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怎样确定已知图形的关键点并根据这些点作出对称图形。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完成课本第10页的操作,即图1—6,并将你完成的操作带到课堂上来。
2、思考:
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把它们找出来,画出它们所有的对称轴。
3、请你在下图的方格内,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自学、合作探究
(一)自学、相信自己(书本)
实践、操作:
1、思考:如图1-9,3点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位置上。请你再找一个格点,使图中的4点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2、如果直线外有一点,那么怎样画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
问题一:画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方法,并说明道理。
问题二:怎样画已知线段的对称线段?怎样画已知三角形的对称三角形?说说你的想法和依据。
(二)思索、交流(书本例题练习难)
3、分别画出图1-10(1)、(2)、(3)中线段关于直线对称的线段。
4、分别在图图1-10(1)、(2)、(3)的直线上取一点,并画关于直线对称的.
(三)应用、探究(难度大综合纵横思考)
例题讲解
例题1、如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牛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牛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例题1
例题2
三.学习体会(空)
四.自我测试(书本练习)
1.练习1下列数字图象都是由镜中看到的,请分别写出它们所对应的实际数字,并说明数字图象与镜面的位置关系。
1、如图1,线段AB与A’B’关于直线l对称,
⑴连接AA’交直线l于点O,再连接OB、OB’。
⑵把纸沿直线l对折,重合的线段有:。
⑶因为△OAB和△OA’B’关于直线l,所以△OAB-△OA’B’,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O=∠,∠AO’B=∠。
图1图2图3
2、如图2,三角形Ⅰ的两个顶点分别在直线l1和l2,且l1⊥l2,
⑴画三角形Ⅱ与三角形Ⅰ关于l1对称;
⑵画三角形Ⅲ与三角形Ⅱ关于l2对称;
⑶画三角形Ⅳ与三角形Ⅲ关于l1对称;
⑷所画的三角形Ⅳ与三角形Ⅰ成轴对称吗?
3、如图3,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弹子球台面,有黑白两球分别位于E、F两点位置上,试问怎样撞击黑球E,才能使黑球先碰撞台边AB反弹后再击中白球F?
初中免费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
难点:正确理解题意,从中找出数量关系里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写成代数式???
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2)2x-3;(3)-7;(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与乙数的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2)a-b;(3)a2+b2;
(4)(a+b)(a-b);(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2)(a-1);(3)(5a+7);(4)a2+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2)(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的和;(2)甲数的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2);(3)2x2+2;(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练习设计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设计
§3.2代数式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教学后记
由于列代数式的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本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故在设计其教学过程时,注意所选例题及练习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地掌握好这一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初的培养。
初中免费教案篇10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亦未寝()
藻荇()竹柏()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1.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