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模板范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初中教案模板范文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初中教案模板范文,本文为你提供初中教案模板范文写作技巧和示例!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学生回答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是氧气。
2.把燃烧的木知分别伸入3个集气瓶中,若木知燃无什么变化则是空气;若木知燃烧更旺盛则是气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
3.氧气的重要用途体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如: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
引入新课
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足如何制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课题3、制取氧气
介绍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
(实验2-5可由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
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作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小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行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学生提问]
[问题]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口,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老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这也正是我想问大家的,二氧化锰到底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呢?
[提问]什么叫反应物?
[回答]参加反应的物质。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是不是某一种反应物可以有也可以无呢?
[回答]不,必须有。
总结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氧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学生提问
[问题]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老师]为了问答大家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人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实验2-6]
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
[说明]
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
[提问]这种现象说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气锰可以重复使用。
[讲解]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
科学家们经过料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变”的结论。
[设问]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学生看书回答]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设问]既然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那么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液需要加热才能产生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
[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二氧化锰这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而把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叫该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问题]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这种催化剂起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速率都需要加快?所有的催化剂都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呢?
[学生议论]
[代表回答]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速率都需要加快,如钢铁的生锈,食物的变质,我们就希望它发生得越慢越好。
[设问]是不是催化剂就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呢?它能不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教师讲解]事实上,为了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缓反应的进行我们也使用催化剂。如在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食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所以催化剂的概念中说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是片面地说成“加快”。
[补充]能加快化学反应进行的催化剂一直是科学家们致力研究的,因为它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更大。
[介绍]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许多反应需要借助于催化剂才能进行或者很快地进行。例如,在化肥、农药、多种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都要用到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处理、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中也要用到催化剂,生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酶其实都是起催化剂的作用。
[讲解]
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3.过氧化氢──→水+氧气
[过渡]
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呢?非也。实验室可用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教学情景]
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生]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
[介绍]
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事实上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它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讲解]
通过预习大家知道,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课我们专门安排有实验探究,所以这里就不做实验了。我们一起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提问]还有哪种方法可以制取氧气呢?(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2.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
[讨论]
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
2.本节课所学制氧气的三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讲解]
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提问]化合反应可表示为A+B→AB,那么分解反应该如何表示呢?
[回答]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A+B。
[总结]
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说明]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中的常见类型,我们以后还会经常遇到。
[设问]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万,如果我们一种一种地去学,穷尽我们的毕生之力是否能学完呢?
[学生]不能。
[承接]若我们采用分类的方法来学,就简单得多了,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到过哪些有关分类的方法?
[回答]按照物质的成分可以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按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等。
[小结]
利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也是我们所走的一条捷径,今后我们还将分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所以遇到一些相关知识时,大家要注意进行归类。
课堂练习
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化学变化制取氧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
C.空气D.氧化镁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两种方法。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在这里起催化作用。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我们还知道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篇2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法。
3.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重点、难点
l.重点: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难点: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迸溅出beng)忍俊不禁(jin)
仙露琼浆(qiong)盘虬卧龙(qiu)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3.阅读全文,思考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
一、导入
自然景物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它会令人心旷神怡,会令人浮想联篇,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读完《紫藤萝瀑布》我们一定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命。本堂课我们主要解决如何读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及如何赏析散文语言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思考)
2.问题设计:
A.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3.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归纳、明确:
读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看看写了什么物,从哪些方面写的,突出了物的什么特点等。如本文写的是紫藤萝,从形、色、态、味几个方面写的,突出了紫藤萝生长的旺盛,生机勃发的特点。文章又插叙了紫藤萝在“十年浩劫”中被摧残的不幸命运,结合下文的议论,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是要表达“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一旦环境改变,它又会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的主题,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其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其次,我们要有写物是为了写人的意识,要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那往往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另外,我们在读文章时要多问个为什么。如我们读到作者由“焦虑和悲痛”变得“宁静和喜悦”时,就应该问问:作者为什么“焦虑和悲痛”?又为什么变得“宁静和喜悦”?因为作者写的比较含蓄,要理解她为什么“焦虑和悲痛”,有必要补充写作背景。(课件展示:宗璞一家,在“_”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为什么要插叙在“十年浩劫”中紫藤萝的不幸遭遇了。原来花的命运正是人的命运的象征。花能够从不幸中走出来,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人难道不能吗?作者正是从花的身上幡然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所以释怀,变得“宁静和喜悦”了。
再次,我们要注意作者对物和人发表的议论,那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和中心。如文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是文章形神的结合点。我们可以结合文意理解,它的意思是:不幸是生命的必然,我们不要囿于不幸,被不幸压倒,而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因此文章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三、研读与赏析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借物抒情”。借物抒情,首先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写好物,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的。
1.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紫藤萝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四个方面写。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篇3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是六朝书札中的名篇。该文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欣赏山川之“美”上,让学生尽情地欣赏。而欣赏美最直接最适宜的方法就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其中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齐读等。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饱含深情地读,从而真正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画面,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板书:山川)同学们,当看到“山川”这两个字的时候,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怀有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文
1、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解题:答谢中书书“中书”是官职,“书”指书信。意思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字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①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节奏、感情等;
②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强调读音: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强调节奏:四字句两字一顿。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③指名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教师稍做点评。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边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现在组内讨论解决。
1、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今指休息
夕阳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教师明确重点句子翻译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理清思路,感受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写景部分则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赞美与感慨收束。
(四)研读课文,赏美景,品意境,悟真情
1、赏美景
文章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它们的特点如何?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山之高,水之净,采用俯、仰两种视角。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壁立千仞的石岩、五彩的山石、常青的竹木,写出了这里色彩绚丽多姿的特点,采用平视的角度,静态的写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一天中的变化,主要有猿鸟的鸣叫、鱼儿的竞跃,写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来写。
2、品意境
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之美,你看()
提示:原文+翻译/描绘
参考:
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你看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你看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你看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悟真情
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1、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2、表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上网搜集美景的图片,配上本文恰当的文句,制作一套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制作成功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__@qq.com
3、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50字左右)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出说明话题——恐龙灭绝
(展示恐龙图片)6500万年前,上一届地球霸主——恐龙统治着世界。可是,它们在生活了1.6亿年后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的谜。围绕着“恐龙灭绝”这一事实,仅科学家们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多种,大家各执一词。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观点,不知能否说服你?
(直观的图片展示代入感极强,简洁的语言解说指向性明确,既迅速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恐龙灭绝”,又在不经意间将思辨的种子种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观点性文章的结论。)
二、全文瘦身——速读,筛选信息理结构
研讨一:把两篇短文浓缩成一篇百字文,你会组合哪些语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文末总结句:
《恐龙无处不有》: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标题: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一环节,筛选信息,明确全文结构:总分总式,层次分明。先总说科学观点,再由两文证实。每篇文章由科学发现引发思考,逐步说明,篇末总结。)
三、文脉透视——跳读,梳理脉络看思路
研讨二:把说明过程提炼成一条逻辑链,你会补全哪些内容?
从“一个领域的科学发现”到“另一个领域的科学结论”,请你找出作者的说明思路并简要记录、交流。
1.全班集体讨论《恐龙无处不有》:
古生物学领域←→地质学领域
___________恐龙无处不有-→__________________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1.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能漂洋,大陆自己漂移→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2.事实论据: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推理:恐龙遍布世界各地→推理:恐龙不能在寒冷的南极生存→问题: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假设: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参考3.恐龙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恐龙无处不在,曾经遍布每块大陆→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现存大陆在远古曾是联结在一起的“泛大陆”→“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
参考4.科学发现: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产生质疑:恐龙来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研究价值:证明地壳运动理论。
2.小组合作交流《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①引出说明对象→②-⑥摆出对立理论→⑦-?解释斯石英的成因、性质(高压产生斯石英,高温还原为沙子)→推断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未发生过火山运动→恐龙年代岩层发现斯石英→?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3.知识卡片助读:
事理说明文多用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从简单到复杂、从特点到用途、从主到次等。
小结:两篇文章都运用了逻辑顺序,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古生物学转入地质学,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先摆出两种对立观点,再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特性,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证实了行星撞击说,解释了生物界恐龙灭绝的原因。采用了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梳理脉络看行文思路,让学生在有层次的小组活动中初步感受推理的过程,最后适时落脚在对逻辑顺序的研讨上。)
四、语言聚焦——品读,鉴赏表达悟写法
研讨三:科普文的科学严谨和通俗生动,你能发现吗?
1.关注括号中的补充文字(课后练习题3)
a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科学方法,补充证据)
b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科学价值,现实意义)
c即非常纯的沙子。
(科学态度,严谨认真)
d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适时调侃,幽默生动)
小结: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2.关注短文中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引导学生研究说明文的语言,通过细腻的品读发现说明文语言的共性特点和作者语言的个性特色,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会欣赏科普文准确严密而又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并从中感受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情怀。)
五、头脑风暴——补写,激活思维试身手
研讨四:科普文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技巧,你能运用吗?
1、辨识:认一认,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
2、印证:加一加,请为本文的科学观点补充一个例子。
科学观点:“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参考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
参考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参考3:生物学研究中的生物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参考4:制造业掌握把水晶磨光的技术,做成透镜放大物体。显微镜的发明,使生物学向前迈了一大步,人们进入了观察细胞的时代。
参考5:瓦特发明蒸汽机,后期出现的内燃机不仅仅使工业,还让整个世界、各个学科都得到了助力。
(这一步,重在学习并践行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间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开展研究的必要前提。若学生掌握的科学事例有限,还可扩大为谈论“不同学科”间的影响。)
过渡: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科学观点,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他说服你了吗?其实,这只是众多推论中的一个,并不是定论。
3、质疑:比一比,请为“恐龙灭绝”这一话题补充一个你认可的学说。
布置作业:查资料,从众多的“灭绝说”中选择一个你认可的,用从本文中学到的方法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恐龙灭绝”这一话题的思考,并相互交流。
(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拓展,阅读探究并书面表达,交流研讨。这样可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而有悟,同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这两篇科普文所传递的信息不是客观的定论,而是主观的一己之见。学习这类文章,要进行理解式阅读,在文本和生活的联系中去理解作者的观点,试着将文本观点与生活经验进行相互印证。还要进行批判性阅读,与作者展开“对话”,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与作者商榷,激活思维。)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篇5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处于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与沉》中的第五课。前四课对初步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为本科对浮力的认识与测量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浮与沉》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对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铺垫,并能促使学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课将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浮力学习的兴趣。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组织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经多次多种实验,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得出的结果。
(四)技术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测力计、小木块、泡沫块、小滑轮、细线
演示材料:课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中的浮力称象。提问:什么是浮力?
(二)学习新知
1、感受浮力
把泡沫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感受水通过泡沫块传来的阻碍。(小组学生轮流试验)
学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2、测量浮力的大小
1)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每个实验小组提供滑轮、水槽、测力计、量筒、细线等实验器材)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浮力。
2)总结学生给出的方法,与原设计的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
a)先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记录。
b)然后,将滑轮固定在烧杯底,细线通过滑轮连接泡沫块和测力计(如图1)。
c)接着,轻轻拉动测力计,让泡沫块分别处于小部分没入水中、大部分没入水中、全
部没入水中三个状态。当泡沫块处于任一状态时,分别记录测力计的度数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块入水排开的水量。
图1
3)根据课本给出的图示(图2),列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学生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对泡沫块处于不同状态所受的浮力的大小进行计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图2
4)实验小组测量小木块各个沉没状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各小组报告测量和计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问:物体沉没过程中,排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物体逐渐下沉,排水量越来越多,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下沉,排水量没有继续增加。)
6)总结:物体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变。
(三)巩固新知
学生课下测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三、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篇6
一、教学方面
1、培养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材分析
在七年级的教学当中,安排学习信息技术简介、计算机系统和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三个模块的内容,这些内容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的内容保持一致,为学生必修内容,教学时数为每周两学时,一学期完成。
3、具体措施
本次教材主要是针对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是农村中学,大多数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平时也很少接触电脑,有大部分同学在小学没有学过电脑,动手能力差,打字速度每分钟在3-4个字左右,所以在讲课当中,教师应适度加入一些适合本校学生的内容。让学生每节课都进行打字练习,熟悉电脑,加深学生的基础练习。在教学当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认真地挖掘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真备课,把每一课都认认真真地讲好,上课时,多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教学,让学生有大量动手操作的时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信息技术领域有所收获,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技巧等。
4、个人课堂教学
课前认真进行备课,写好教案。无教案不进课堂,教案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教案包括题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手段学生练习时注意事项,课后及时小结,写好后记,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二、德育渗透方面
1、德育方面严格按照教导处规定的德育计划来工作。通过对本册书的学习,在学习当中,不要忘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多给集体争光添彩;以祖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而自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对软件方面的学习能力和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优补差方面
计算机的学习,现在很多的同学动手操作水平很不一样,有很多同学老师在给出任务后马上能够完成,而有的同学,很长时间内不能够完成本节课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所以在本学期里,要更加注重差生的学习,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上下大功夫,让好的同学来带动差一些的同学,多给差生机会,多给他们鼓励,让他们树立起信心。
三、个人提高和业务学习方面
1、进行德育学习,多看一些关于德育方面的书籍,上网查找一些资料,通过自学《给教师的建议》《成功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中国哲学智慧》等书籍,多看一些优秀教师的案例、经验交流文章,以榜样的'作用来约束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2、认真进行业务培训与政治学习,仔细做好笔记,使自己在本学期自学笔记字数达到1万字。多听课,完成学校规定得听课20节的任务,多听示范课、汇报课与教研课,自己上一节优秀的汇报课。
3、认真参加专科组内组织的活动,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参加组内组织的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总结,提高备课质量;认真写好手记案例,在本学期写4个手记4个案例,拿出一篇优秀的经验交流文章,每周写一篇钢笔字与板书设计。
4、写一篇关于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范文,并且学习网站制作方面的内容;充实我校的网站内容,网站内容包括:把学校教育方面的文件、要求、新闻等内容适时发布,上级机关对学校教务方面的要求、指令及其他方面的内容;组织教研组进行资料的上传。把一些学习资料传入自己的博客,充实里边的内容;争取制作一件教学课件。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篇8
Goodmorning,ladiesandgentlemen!Iamverypleasedtohaveanopportunitytotalkaboutsomeofmyteachingideas.ThetopicofthisUnitis“WhatshouldIdo?”fromthetextbook—goforitbook8unit2for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I’dliketosayitfrom5partsasfollows:Thereareteachingmaterials,teachingmethods,learningstrategies,teachingproceduresandblackboarddesign.
Now,Let’scometothefirstpart—Teachingmaterials.Itincludestwoparts,statusandfunctionsofthematerialandtheteachingcontent.Thethingsinthetextbookareappropriatetostudents’interests,experiencesandknowledge;providethestudentswithopportunitiestousethetargetlanguageandstimulatestudentstoseekfurtherinformation.Inunit2,Studentswilllearntotalkaboutproblemsandlearntogiveadvicetoothers.Soitishelpfultoimprovetheircommunicativecompetence.
Ok,second,teachingcontent,whichincludesfouraspects,thekeyvocabulary,thetargetlanguage,importantanddifficultpoints,andtheteachingaims.Abouttheteachingaims,inthisunit,studentswilltalkaboutproblemswhichstudentscomeupwithintheirdailylivesandlearntousemodalverbs“could”and“should”tomakesuggestions.Thesecondisabilityaims,toimprovethestudents’abilitiesoflistening,speakingandreadingbyprovidingvarioustasks.Thelastistheaffectionaims,thatis,tohelpeachotherandlearntocooperate.
Next,let’scometothesecondpart—teachingmethods.Whiledealingwiththislesson,Iusuallyadopt“Taskbased”teachingapproach.Itaimsatprovidingopportunitiesforthelearnerstoexplorebothspokenandwrittenlanguagethroughlearningactivities.So,Iwillletthestudentslearninrealsituations,fulfillseveraltaskssuchaspairworkorgroupwork.Andinthisunitthecommunicativeapproachandthesituationallanguageapproachwillbeadopted.Andthefocusisonfunctionallanguageusageandtheabilityoflearnerstoexpresstheirownideas,feelings,attitudes,desiresandneeds.Socombinethesemethodstogether,enablethestudentstoreceive,processandretainnewinformationthrough“multipleintelligences”.
NextI’dliketotalkaboutpartthree—Learningstrategies.Iusuallytellthestudentssomelearningstrategies.Forfourlanguageskills,Ialsotellthestudentstolearnefficientlythroughstrategies.Saylistening,inmyclassItrainthestudentstogetthegeneralideals,makeprediction,makeareference,identifykeywordsandsignalwords.Aboutthewordformationandtheexploitationarealsoveryimportantstrategies.Eachstudentcanbeinvolvedintheclassbyusingthestrategieswhicharesuitableforthem.
Oknow,let’scometothefourthpart—Teachingprocedures.I’llfinishmylessonin7steps,theyareWarmup—Leadin—Pre-task—Task—cycle—Post-task—Homework—Self-assessment.Thisstep-by-stepprogressionallowsstudentstobuildaccuracyandgainconfidencewiththenewlanguage.
Step1Warmup
WatchamoviecalledLet’sPlay.Themoviewillofferthestudentsarelaxingatmosphereanddevelopstudents’interestinEnglish.
Step2Leadin
Brainstorming,lookatthis,funnypicture.Helooksveryblueanddepressed,what’swrongwithhim?Whatshouldhedo?Thisbrainstormingstageishelpfulinprovidingideasforactualspeaking.Bydiscussingwithpeerstheycangetalotofinformationconcerningthenewtopictheyaregoingtolearn.
Step3Pre-task
InthisstepIintroducethetopicandgivethestudentsclearinstructionsonwhattheywillhavetodo.SofirstIwillpreparesomevividandbeautifulpicturestopresentthemthenewwords.Thestudentsassociatethemeaningofthevocabularyandtheformofit,andtheyalsopracticethespeakingandthelistening.I’llgetthestudentstodoaproblemsolvingactivitytohelpthestudentstorecallsomelanguagethatmaybeusefulforthetask.IwillmakeasummarytogiveadetailedexplanationabouttheGrammarpoint—sentencestructure“should/could”.Iusuallytrytocultivatethelearner’sunconsciouscompetence,givethestudentsmoreexamples.Inthisway,IthinktheywillgetafurtherunderstandingoftheGrammar.
Step4Task-cycle
Task1—Pairwork.I’llaskthestudentstoworkwiththeirpartnerstolearntogiveadvicetodifferentproblemsusingthekeywordsandthegrammaticalpoints.Task2—ListeningpracticeIdesignedthe(1)Pre-listeningactivities(2)While-listeningactivities(3)Post-listeningactivities.Task3—Groupwork.I’llgetthestudentsactouttheconversationinsmallgroups.
Step5Post-task
Inthisstep,Ipreparedtwoactivities.Firstis—Let’sthink.Michael,comingfromUSA.HewantstopracticehisPutonghua,Butheisveryshy.Socanyougivesomeadvicetohim?Isuggestthatheshouldgetatutor,canyougivemore?Makealistofyoursuggestions.Thesecondis—Discussion.Let’stakealookatthescreen,fromthepicturewecanseethechildrenarestudyingandlivingintheverypoorcondition,1.What’sthematterwiththesechildren?2.Whatcouldtheydo?3.Whatshouldwedo?(showingpictures)Puttheknowledgeintotherealsituations,elicitthestudentstofindoutthemostefficientwaystotheprobleminourcountry.
Step6Homework
1.Askyourparentsaboutiftheyhavesomeproblems.iftheyhave,Trytogiveadvice.
2.Makeasurveyaboutwhoarestillintroubleandtrytofindsomesolutions.
Step7Self-assessment
Intheprocessofteachingandlearning,teachersneedtoknowwhathasbeendonewellandwhatneedstobeimprovedfurther;wherethestudentsperformwellandwheretheystillfeelconfused.Thediversitiesofclassroomactivities,andawelcomingandengaginglearningenvironmentwillmakethestudyeasyandhappy.Thusthestudentswillgetmoreexperienceandexploitationbydoingthings.
AndthelastPartisBlackboarddesignI’llwritethenewwordsontheleft,ontherightIwritethetargetlanguage.IfpossibleI’lldrawsomepictures.Itistersenessandeasytounderstand.
Thankyouforlistening,goodbye!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篇9
一,教学目标:通过看课件和录像、讲故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掌握挫折的概念并能够认识到"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经历挫折、成功必然经受挫折、挫折对人们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增强自我抗挫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
1.追求与挫折的辩证关系。
2.联系实际、联系自我,建立起正确的"挫折观"。
(一)教学过程
一、导人
1.播放"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的追求与挫折
二、讲授新课
了解关于"追求与挫折"的基本知识
1.提问: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追求,挫折"
2.电脑幻灯出示"追求"和"挫折"的概念
追求是指用积极的行动,争取实现某个目标;挫折是指人们在造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到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追求与挫折的关系
1.观看录像:"我们的桑兰"(带着问题观看思考)
2.同学讨论一一
1)"桑兰的追求与挫折"
2)出示电脑幻灯片"桑兰的追求与挫折"
3)讨论归纳"追求与挫折"的关系
3.出示电脑幻灯片一-成长必须追求:挫折往往会伴随着追求;不怕挫折,勇于追求。
(三)面对挫折
1.观看录像"同学的故事"
2.小记者谈采访感受
3.电脑幻灯出示:对我们的启示"追求往往随着挫折的战胜而实现"
(四)挫折的影响
1.配乐幻灯"一封没有发出的信"
2.讨论写信人遇到什么挫折?
带给她什么影响?如何帮助她摆脱
消极的影响?
3.配乐幻灯一一
当今的爱因斯坦《斯蒂芬·霍金》
4.为"挫折"作新的诠释
(五)总结升华
1.电脑幻灯:"首席科学家"一一严纯华
2.小结全课
1)电脑幻灯一一勇于追求,不怕挫折!敢于追求,战胜挫折!不断追求,挑战挫折!
2)mtv十电脑幻灯一一歌曲"未来的未来"
3)伴随着歌声,滚动播放
课后作业
作文:"心灵的撞击"一一记自己追求中遇到的挫折
(重点:遇到挫折时的想法、采取的对策、产生的影响)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篇10
自从我成为中学教师以来,我所教授的课程就是政治。在政治方面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有天赋的,对各种时事政治都能够有自己敏感准确的判断,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学校让我担任政治教师,我对自己政治教师的岗位还是很满意的。在我教授了几年政治以后,我对政治教学已经有了自己最准确的认识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好!这学期是初三第一学期,学生们还有一年就要中考了,我相信他们会抓紧时间学习的,我也会为他们的学习进步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一、学生教材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1、本级学生已经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了,已进一步懂得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特别是经过每学期几次大型考试的锻炼和磨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答题规范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仍不够细致和全面,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2、学生的严谨、上进的学风比较缺乏,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下游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本学期教学中做好转后递进工作,缩小两头差距,充实中间力量。
3、本学期由于学校统筹安排,所教班级将有进一步调整,新分配的班级间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情况比较陌生,本学期在熟悉学生的重点上应特别予以倾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不同学生的,使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学期教材是上册教材的延续,主要研究三个主题,那就是一、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二、依法治国;三、承担社会责任。
2、本学期主要学习的是下册教材,共有三单元,六课内容,分别研究热爱科技、崇尚科学;走创新之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六个主题。
3、本册教材内容难度相对上学期有所增强,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更加紧密,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和渗透觉悟。
二、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大纲要求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重点:
1、创新与科技发展。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3、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和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
(二)教学难点:
1、搭起创新的桥梁
2、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公平、正义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自身潜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积极宣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3、树立公平意识,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增强公平意识,勇于承担自已负有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4、增强法律意识,勇于承担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四)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
2、增强区别科学与迷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参加各种迷信活动。
3、维护宪法尊严,自觉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培养守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4、在社会生活中,与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提高自已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五)知识目标:
1、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尤其是我国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道迷信活动的危害性,理解科学是反对迷信的最有力武器。知道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懂得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了解和掌握创新的一般思维和方法。
2、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知道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理解意义。知道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几种基本形式,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及司法公正的保障。
3、了解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知道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规范,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三、改进教学的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做好自身工作,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决战课堂。
2、紧跟时代脉搏,认清教学形势,努力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思想性和人文性。
3、继续实行分层教学法,抓两头、促中间,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4、强化对学生认知和记忆知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学法指导,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规范答题,严谨求实、勤奋竞争的学习意识和氛围。
5、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共同进步。
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方法,跟上时代步伐,并把所学及时融入日常课堂教学。
6、加强情感教学,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发现学生思想问题,进行正确的帮助、指导,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7、加强课外辅导,做好培优转后工作,促进成绩全面提高。
8、及时进行阶段反馈,及时查漏补缺。
现实情况下,我有很多的地方需要不断的改进,这是我一直以来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方法。在现实情况下,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一直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政治教学便是如此,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努力,可是很多的现实情况下,自己未必能够得到最好的教学成果。特别是政治成绩在中考中分数所占比例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过我相信我会凭借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