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创新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好的初中创新教案应该怎么写?快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中创新教案的写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参考!
初中创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讲解,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本小节先回顾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体现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现在,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上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了代数式的概念。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始,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
(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出现,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如:2,m都是代数式。等都不是代数式。
3、教学难点分析: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的数量关系,即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一定要理清代数式中含有的各种运算及其顺序。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如:说出代数式7(a—3)的意义。
分析7(a—3)读成7乘a减3,这样就产生歧义,究竟是7a—3呢?还是7(a—3)呢?有模棱两可之感。代数式7(a—3)的最后运算是积,应把a—3作为一个整体。所以,7(a—3)的意义是7与(a—3)的积。
4、书写代数式的注意事项:
(1)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或者字母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乘号简写作“·”或省略不写,同时要求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如3×a,应写作3、a或写作3a,a×b应写作3、a或写作ab。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应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
(2)代数式中有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3)含有加减运算的代数式需注明单位时,一定要把整个式子括起来。
5、对本节例题的分析:
例1是用代数式表示几个比较简单的数量关系,这些小学都学过。比较复杂一些的数量关系的代数式表示,课文安排在下一节中专门介绍。
例2是说出一些比较简单的代数式的意义。因为代数式中用字母表示数,所以把字母也看成数,一种特殊的数,就可以像看待原来比较熟悉的数式一样,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只是另外还要考虑乘号可能省略等新规定而已。
6、教法建议
(1)因为这一章知识大部分在小学学习过,讲授新课之前要先复习小学学过的运算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小学数学与初中代数的衔接,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首先要给学生多举例子(学生比较熟悉、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代数式,理清代数式中的运算和运算顺序,才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从而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普遍性、简明性,也为列代数式做准备。
(3)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老师可选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老师在讲解第一节之前,一定要对全章内容和课时安排有一个了解,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只有这样,我们老师才能教给学生系统的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自然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因为是新学期代数的第一节课,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好印象,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怎么才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呢?首先,你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比,英语口语好的老师,可以用英语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为学生说一段祝福语。第二,上课时尽量使用多种语言与学生交流,其中包括情感语言(眉目语言、手势语言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7、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在小学我们曾学过几种运算律?都是什么?如可用字母表示它们?
(通过启发、归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五种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乘法交换律a·b=b·a;
(3)加法结合律(a+b)+c=a+(b+c);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分配律a(b+c)=ab+ac
指出:(1)“×”也可以写成“·”号或者省略不写,但数与数之间相乘,一般仍用“×”;
(2)上面各种运算律中,所用到的字母a,b,c都是表示数的字母,它代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切数
2(投影)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步行要3小时,骑车要1小时,乘汽车要0。25小时,试问步行、骑车、乘汽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ν表示速度,你能用s与t表示ν吗?
4(投影)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用I厘米表示周长,则I=4a厘米;用S平方厘米表示面积,则S=a2平方厘米)
此时,教师应指出:
(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的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
(2)在公式与中,用字母表示数也会给运算带来方便;
(3)像上面出现的a,5,15÷3,4a,a+b,s/t以及a2等等都叫代数式。那么究竟什么叫代数式呢?代数式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1、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的一个字母以及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学习代数,首先要学习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明确代数上的意义
2、举例说明
例1填空: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___册;
(2)温度由t℃下降到2℃后是_________℃;
(3)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4)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____千克
(此例题用投影给出,学生口答完成)
解:
(1)12n;
(2)(t—2);
(3)a3;(4)(1+10%)m
例2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解:
(1)2a+3的意义是2a与3的和;
(2)2(a+3)的意义是2与(a+3)的积;
(3)a2+b2的意义是a,b的平方的和;
(4)(a+b)2的意义是a与b的和的平方
说明:
(1)本题应由教师示范来完成;
(2)对于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如第(1)小题也可以说成“a的2倍加上3”或“a的2倍与3的和”等等
例3用代数式表示:
(1)m与n的和除以10的商;
(2)m与5n的差的平方;
(3)x的2倍与y的和;
(4)ν的立方与t的3倍的积
分析:用代数式表示用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要注意:①弄清代数式中括号的使用;②字母与数字做乘积时,习惯上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投影)
(1)n箱苹果重p千克,每箱重_____千克;
(2)甲身高a厘米,乙比甲矮b厘米,那么乙的身高为_____厘米;
(3)底为a,高为h的三角形面积是______;
(4)全校学生人数是x,其中女生占48%?则女生人数是____,男生人数是____
2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投影)
3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x与y的和;
(2)x的平方与y的立方的差;
(3)a的60%与b的2倍的和;
(4)a除以2的商与b除3的商的和
五、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提出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代数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
①代数式实际上就是算式,字母像数字一样也可以进行运算;
②在代数式和运算结果中,如有单位时,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六、作业
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的a,b,c,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a岁时,王华的年龄是多少?
3、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40倍,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3,若汽车的速度是ν千米/时,那么,飞机与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4、a千克大米的售价是6元,1千克大米售多少元?
5、圆的半径是R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6、用代数式表示:
(1)长为a,宽为b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2)宽为b米,长是宽的2倍的长方形的周长;
(3)长是a米,宽是长的1/3的长方形的周长;
(4)宽为b米,长比宽多2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初中创新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了解我国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
2.学会用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学会归纳整理资料。
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并进行分类。
2.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带来的损失,并写好调查笔记。
活动过程:
一、课前初探
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为学习《可怕的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中探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我国自然灾害的课件:从年初的雪灾,到5.12四川汶川地震。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由于这两次灾害发生的时间离同学们较近,所以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
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板书课题)
(2)展示图片,认识灾害
师:课前大家搜集了表现各类自然灾害的图片,并做成了剪报或者手抄报,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灾害图片展”。
学生展示图片,作简单的介绍(可以结合具体的背景事件)。
(3)设计图标,了解灾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可怕的自然灾害,不同的灾害有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仿照教科书第71页的图例给这些灾害画画像吧!
教师示范图例。教师画一幅太阳照射着大地,大地都干裂了的图,并告诉学生这表示“干旱”。教师给图编一首顺口溜:太阳高高挂,滴雨也不下,大地快冒火,渴坏了庄稼。
学生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展示(可以先说说顺口溜或谜语,让其余同学猜一猜)。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1)小小主播,讲述灾害
教师:课前很多同学不仅搜集了自然灾害的图片,还了解了许多发生过的自然灾害,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由小主播们播报新闻。
学生分全球新闻(国外发生的灾害)、国内新闻(外地发生的灾害)、地方新闻(家乡发生的`灾害)进行播报。
学生1:大家好,下面播报全球新闻。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给沿岸各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地区在海啸中的遇难者总人数超过了25万人。
学生2:大家好,下面播报国内新闻。20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1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70人遇难,374159人受伤,失踪17428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万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计。
学生3:接下来请听地方新闻。据沂蒙生活报报道:我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至今降水总量不足往年同期的30%,全市有719.4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重旱面积437.5万亩,绝产达80万亩,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罕见。
(2)交流汇报,直面灾害
展示调查表,交流近年来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给家乡人民带来了哪些损失。仿照教科书第73页的学生作品写一写、画一画,制作“灾害记忆卡”,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片段。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学生谈一谈了解这些自然灾害后的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无法避免的,哪些是人为的。对于前者我们要努力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对于后者,我们更要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懂得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课后实践
教师: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记住这些灾害,只愿灾害不再重现,悲剧不再重演。面对灾害,人类做了些什么?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同学们课外可以找一找相关资料,下节课大家一起来交流。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力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去探索、发现、了解自然灾害;对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危害有一种感性认识。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不够全面,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的介绍仅仅停留在雪灾、地震、水灾、旱灾等方面,对于其他灾害了解得太少。这一点在以后学习中要注意,教会学生搜集资料时注意广度。另外个别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是很高。这一点也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改善。
初中创新教案篇3
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搞好政治初三的`教学,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制定最新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政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研室、初三年级、科组和备课组的领导下开展教学,以学校的工作计划、教研室、科组和备课组的工作计划,以《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一级学校为标准,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探索能力、合作能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工作目标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狠抓学风建设,做好复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提高“学优生”的各项能力,不断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三、具体实施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加工梳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2、课外收集大量的与社会热点相关、贴近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的资料。充实到教学中,丰富课堂内容。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注重学法指导和答题技巧训练。
4、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应用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关心周围的一切。
5、从严要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有效的沟通。经常了解学生对我教学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要求。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同时照顾少数,不忽略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6、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师生关系和谐,人人乐学、爱学。
同时照顾少数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不忽略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四、教研方面
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研水平,做到表达准确,板书简洁,教法创新,使自己的备课、教课、说课、写作等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教育发展。树立教研意识,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和学校的教研活动。力争在本学期出一节汇报课。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教学中逐步实施,并进行课题研究,逐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五、教学进度:
与学校要求、初三政治备课组同步。
六、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尽量加大课堂容量,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便于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倡导分组合作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简洁、明了、生动,形成自己的风格。
相信在这个计划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探索和创新,会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层次和水平,很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初中创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有趣的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1、小卫到文具店买文具,他买毛笔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铅笔用去了剩下钱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问小卫原有()钱?
2、苹苹做加法,把一个加数22错写成12,算出结果是48,问正确结果是()。
3、小明做减法,把减数30写成20,这样他算出的得数比正确得数多(),如果小明算出的结果是10,正确结果是()。
4、同学们种树,要把9棵树分3行种,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几种
办法来用△表示。
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次。
6、李小松有10本本子,送给小刚2本后,两人本子数同样多,小刚原来
有()本本子。
二、小组讨论
三、指名讲解
四、评价
1、同学互评
2、老师点评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初中创新教案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
(二)整体感知
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6-3: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
若把∠A的对边BC记作a,邻边AC记作b,斜边AB记作c,则
引导学生思考:当∠A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0<sina<1,0<cosa<1(∠a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p="">
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cosA、cosB”,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
例1 求出图6-4所示的Rt△ABC中的sinA、sinB和cosA、cosB的值.
学生练习1中1、2、3.
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
(1)sin45°+cos45; (2)sin30°•cos60°;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
(四)总结、扩展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
0<sina<1, p="" 0<cosa<1(∠a为锐角).
还发现Rt△ABC的两锐角∠A、∠B,sinA=cosB,cosA=sinB.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四、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4.1中A组3.
预习下一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
初中创新教案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
第二,物体的浮沉;
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创新教案篇7
七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适应教学改革形势发展要求,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教研教改,优化课堂教学,凸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精神,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全面落实培优转差方案,切实把教学质量提高。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七年级三个班思想品德课。从上学期的教学和期末考试的情况看,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还算比较高,但由于第一次接触开卷考试,能力显得有较大差距,对开卷考试的适应性也比较差。因此,本学期在抓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强能力素质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本学期主要教学工作:
1、继续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学好教学改革新理论,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教研理论水平。
2、把握好新教材的编写目的和教学要求,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3、加强教研活动,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做到多听课、多总结。认真学习他人、他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4、积极开展课堂评优活动,不断优化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胆开拓创新。
5、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改作、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6、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秀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7、认真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能力、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8、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9、加强开卷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开卷考试的要求。
初中创新教案篇8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自主学习: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从多方面了解曹操其人。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曹操进行评价。
2.读准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老骥伏枥
课文探究: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所写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观沧海》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龟虽寿》前四句修辞?说明什么道理?
课堂练习:
1.以观沧海。山岛竦峙。
2.神龟虽寿,终为土灰。
3.《观沧海》中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
4.《龟虽寿》一诗中的高潮和核心的句子:
拓展阅读:阅读的相关诗词,初步感受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表达与交流:
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任务。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你对曹操的评价。
作业:1、背诵两首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3、做练习册。
初中创新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短语:cleanedmyroom,washedmyclothes,stayedathome,watchedTV.
2.理解句子:Howwasyourweekend?Itwasfine,thanks.Whatdidyoudo?IstayedathomeandwatchedTV.
3.能运用过去式询问别人上周末的活动,并会对其作出回答。
4.能够运用新学的内容完成“Doasurveyandreport”任务。
5.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核心单词、词组以及句子。
2.难点:掌握动词过去式的用法及过去式的读音。
教学过程
Step1:Warmup
T:Goodmorning,boysandgirls,.
Iusuallycleanmyroomandwashtheclothesonweekends.
Whatdoyouusuallydoonweekends?
S1:IusuallydomyhomeworkandwatchTV.
S2:Iusuallyplaytabletennis.………..
(设计目的:问候语热身进入英语学习状态,同时用一般现在时态提问,为新课一般过去时做铺垫。)
Step2:Presentation
T:Todaywe’lllearnUnit.2Lastweekend.
1.日历呈现Lastweekend
(设计目的:直观导入过去时间,上周六和上个星期天。)
2.图片Newphrases:cleaned,washed,watched,stayed,
cleanedmyroom,washedmyclothes,stayedathome,watchedTV.
(
3.师板书下列单词的原形clean,wash,watch,stay,并用Ioftencleanmyroom/…造句。
师板书以上单词原形并且加ed后,用Icleanedmyroom/…lastweekend造句。
(设计目的:呈现本节课核心词汇,导入本节课的核心句型。)
4.学生观察两个词组的不同之处.T:eg:cleaned是clean的过去式,当我们要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时,就要用动词的过去式,规则动词的过去式一般在原型后面加ed.cleaned的ed发/d/.师带读.
用同样的方式教“stay/stayedatroom,wash/washedmyclothes,watch/watchedTV.”.注意:washed,watched的ed发/t/.
(设计目的: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获得新知,并学会学习。)
step:3
1.出示课件并让学生自己观察回答问题。
T:Howweretheirweekend?
S1:Hecleanedhisroomandwashedhisclothes.
S2:ShestayedathomeandwatchedTV.
呈现句型:Whatdidyoudo?师生问答
(设计目的:让学生观察课件,说出他们做了什么,操练本课核心句型。)
生打开课本P15,听录音跟读。
pair-workT:Howwasyourweekend?S:Itwasfine,thanks.
T:Whatdidyoudo?SI:IstayedathomeandwatchedTV.
ListentothetapeofLet’slearnandfollowit.
(设计目的:让学生听课本标准发音,并跟读,培养听说能力。)
Let’schant,边做动作边chant:
Whatdidyoudolastweekend?Icleanedmyroom.
Whatdidyoudo?Whatdidyoudo?Iwashedmyclothes.
Whatdidyoudo?Whatdidyoudo?Istayedathome.
Whatdidyoudo?Whatdidyoudo?IwatchedTV.(注意:do的过去式did).
(设计目的:利用chant对新知进行渗透并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
5.Doasurveyandreport:学生利用表格,进行问卷调查。
操练句型—Howwasyourweekend?
---Whatdidyoudo?
(设计目的:通过调查汇报,获得信息反馈,知晓学生对新知掌握的情况。)
Step4.达标检测
一、写出下列动词的过去式。
1.wash_____2.stay_____3.watch______4.clean______5.do______
二、读一读,选一选。
()1.你想问同学周末过得怎样,可以说:______.
A.Howwasyourweekend?B.Howoldareyou?
()2.你想问同学有多高,可以说:_______.
Howheavyareyou?B.Howtallareyou?
()3.你想告诉同学:你周末过得很好,可以说:____.
A.I’mtallerthanyou.B.Itwasfine.
()4.你想问同学上周末做了什么?可以说_____.
A.Whatdidyoudolastweekend?B.Whatareyougoingtodonextweekend?
()5.你想说:它比我们俩加起来还高,可以说:_______.
It’stallerthanbothofustogether.B.It’stallerthantheelephant.
(设计目的:适当地给予学生课后练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新课的延伸。)
初中创新教案篇10
一、课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系初一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整体水平来看,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技能、技术都相对较差。因此,本着体育教学大纲的精神,这堂课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着重抓学生的速度耐力,并辅助一些其它的身体练习,从而达到综合的提高学生体质的效果。首先,通过游戏,启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灵敏性。其次,通过一些跑的辅助练习和途中跑,来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本节课能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较为简单和直观,以便使学生能初步学会一些自我锻炼的方法和手段。
二、课时计划: 教材:途中跑素质练习教学任务:复习改进途步跑的动作技术,提高奔跑的能力,并通过素质练习提高身体的综合体能。
(一)开始部分: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报告出缺勤
2、宣布本课的内容和任务
3、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部分:游戏:贴膏药
(三)基本部分:
1、跑的辅助练习6次数
a、原地快速跑要求:两腿交替的频率要快15"-2
b、原地俯卧撑要求:屈臂尽量充分5—10-3
c、原地高抬腿要求:腿抬起要与腰平15"-2组织教学:采用全班集体练习,三种练习穿插起来进行练习,队形如图:
----------
----------
△
oooooooooo
oooooooooo
2、途中跑,仰卧起坐
a、途中跑:(次数:200米-3)学习重点:跑的过程用前脚掌扒地,后蹬有力,角度好,送髋摆臂配合好。
b、仰卧起坐(次数10—20次-3)动作要求:两手抱后脑,肩触垫,屈体肘关节触膝关节。组织教学:采用全班集体练习,一组二百米跑,一组仰卧起坐穿插进行
(四)结束部分
1、放松练习
2、小结并下课
初中创新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索的习惯。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说理。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创设“钉制平行四边形框架”这一情境,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方法。如有条件可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由学生自我操作。也可由教师演示。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进行正确的说理。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力正在形成,抽象思维还不够,学习几何知识处于现象描述和说理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说理,理清楚四边形在什么条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定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木条,帮助小明的爸爸钉制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学生活动:学生按小组进行探索。
初中创新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
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
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39;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
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
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
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
初中创新教案篇13
教育目的:
1.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并且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
2.通过讲述使学生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3.通过写名片的形式达到教师对学生初步了解的目的,且让他们提出建议
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难点:
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心理活动课及自我介绍
首先说明本课无教材,指出无教材的好处??这是一节心理活动课,本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必按照教材按部就班。但同时,这要求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想要学习什么,由此安排好适合这个班级的课程。随后,自我介绍及留下联系方式。
师:简单介绍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互动,体验与参与
本课不同于其它课,更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在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中,很注重当事人自己的想法,通过谈话等手段可以获得比心理测验多无数倍的资料。许多心理学家想了很多方法让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例:如箱庭疗法。在一个盒子里,由当事人自己放玩具进去,看他们放的玩具和放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所以,在这堂课中也需要学生更主动积极的表现自己。
心理活动课是一节相对轻松的课,但是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引入心理健康的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
1.讲述心理健康对生活态度及身体的影响
(1)以张国荣为例说明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师:同学们知道几年前的愚人节那天,发生了张国荣跳楼自杀
事情吗?
师:因为他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没有强到可以抵抗这些压力。有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发现城市里的自杀率高于农村的,男性的高于女性的。这说明随着压力的增大,心理素质差的人更有可能选择极端。
(2)说明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举例:有一个死刑犯人,听说自己会被割腕而死,行刑那天,他被带到了一个小房间,眼睛蒙上了黑布。他感觉到手被划开,随后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感觉到自己的血慢慢的流尽。死亡。但实际上,他的手只是被轻轻的.划开,而他所听到的只是滴自来水的声音,但他认为自己在滴血,最终心力衰竭而亡。这就说明,心理对客观的生理也有着影响。
2.指出良好的心理,会帮助人们做出准确的应对
师:天堂和地狱的例子
地狱中,人人拿着长勺企图喂饱自己,因为其不可能而使生活十分痛苦。在天堂中,人人拿着长勺互相喂食,所以这是天堂。
这个小故事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我想说的是:
生活中,人们往往面对一样的困境,重要的是你的选择,怎样的心态想法,决定了你的生活道路。
3.总结心理健康的重要
师: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
有位教授曾经指出??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学生: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在贫穷的时候,人和人之间都差不多,到富裕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大,竞争更激烈,压力大,所以心理健康显得重要。
师:有一个参考的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马斯洛的背景。马斯洛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倡人文主义。同学们对他可能不太熟悉,在他之前,盛行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注重本能,认为人只是动物的简单进化,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出于本能的驱使。而马斯洛反对这个观点,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本能的需要只是较为低级的需要,人还受其它需要的驱使。需要是有不同的层次的,于是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人有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及尊重的需要。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一个是是最基本的,需要首先被满足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基本需要,在能保证生命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去满足其他的需要,那些都属于心理需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有许多标准,比如前面提到的马斯洛,他就提出了十条标准:
1、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人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求作恰当的满足。
认识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会自以为是,自我欣赏。这种自卑与自负皆不利于自我成长,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悦纳自己
自己对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又一条标准。心理健康不仅要求自己能如实了解自己,而且要对自己愉快地接纳。悦纳自己不是说要宽容或欣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说自己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骗自己,并设法使自己发展得更好。每个人要懂得正确的扬长避短。尤其在青春期的时候,生理上的发育和心理上的发展不协调,会产生很多的矛盾。
调适自己:
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两个人的需求又往往与规范和环境不符,并发生冲突。因此,个人必须经常调适自己,以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能或不会调适自己的人,就会经常产生心理问题,只有经常很好地调适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最后,还有一个小内容,希望大家做一张名片。
(四)小活动
做名片
1.讲述名片的目标??为了彼此交流
2.告知名片的要求:姓名,最喜欢的一件事,最不喜欢的一件事,最能代表你的特征,你的偶像。另外也可以附上你对课的提议。
3.收齐名片
听课教师反馈::
1.同学们在听到例子的&39;时候,都显得很有兴趣。应该注意例子的安排。
2.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尽管很有用,但是相对比较枯燥,只捡几条相关的讲一下,效果比较好。
对这堂课,应该加入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小测试,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兴趣。但是,缺少这方面的资料。可以就心理健康的一方面,来给他们做一下测试。
初中创新教案篇14
一、教材分析
《杠杆平衡条件》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对使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探究。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杠杆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杠杆,理解了杠杆的五个要素,本节课将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五个要素。
(2)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能初步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小实验来体验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交流,自主实验并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来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生通过尝试在分析数据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探究激发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2)学生通过猜想、谈论、实践,逐步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与人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三、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四、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具仪器:
测力计、钩码、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等。
六、教法:
采用科学探究实验的七个要素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总结反思实验。
七、教学过程
1.[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杠杆和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杠杆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2、提出问题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可以看到桌面上有一个跷跷板,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跷跷板吗?那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能玩跷跷板吗?
现在我用一个大钩码表示大人和一个小钩码表示小孩,我先将小的钩码放到跷跷板上,大家可以看到跷跷板的一端翘起了。那么我要怎样放这个大的钩码,才能使得这个跷跷板平衡呢?有没有同学想要上来尝试一下?(请学生上讲台将跷跷板调平衡)
此时跷跷板处在平衡状态的,那么什么是杠杆平衡呢?(当杠杆动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我们所学习的杠杆定义的知识,同学们认为是不是可以把这个跷跷板看作是杠杆呢?
(1).改变杠杆上钩码位置,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2).在杠杆一端增加一个钩码,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可以杠杆平衡与那些因素有关?(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3、猜想与假设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之间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使杠杆平衡。
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主要有:
F1+L1=F2+L2F1-L1=F2-L2
F1×L2=F2×L1
F1/L1=F2/L2等
我们得出了那么多猜想,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自己得出结论,究竟哪一个猜想才是正确的。
F1+L1=F2+L2成立吗?F1-L1=F2-L2呢?单位不一样不能相加减,故排除;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这四个数据测出来,就可以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是吗?测量这些物理量我们需要那些器材呢?(弹簧秤、钩码、铁架台、杠杆)怎样测量这些数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为什么要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由黑板上两个杠杆的作图可知: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便于读出力臂。
天平怎么调节平衡的?(左沉右调、右沉左调)那我们杠杆调节平衡螺母和天平一样,左高向左调、右高向右调。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好,现在我们已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我们现在统一把支点右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当作动力F1,把支点左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当作阻力F2。接下来抽同学为代表做实验,根据我提供的实验器材,操作并记录数据,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一组数据够吗?(多次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后请各组汇总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收集几组数据与学生共同验证猜想
6现在请同学们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分析完以后选派一名代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杠杆在平衡时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我们通过最初的猜想与假设,到自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实验与数据收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要使杠杆平衡,必需满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7、评估
实验做完了,大家能从上面的实验中得到那些因素会造成误差吗?杠杆是否真的在水平位置平衡了。不然,得出的数据都是不准确的。大家反思一下刚才的实验,每个小组得出的数据准确吗?如果不够准确,是不是由于没有严格按照步骤和要求来做呢?
8、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阿基米德真的能撬动地球吗?
八、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初中创新教案篇15
一、教材分析
《财产留给谁》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题,是在学习了第一框“财产属于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财产留给谁”,也为第三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教育。使学生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遵循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对应的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部分:“3.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遗产继承观,在遗产继承中既要有法律意识,又要弘扬中华美德;锻炼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2、能力目标:教师通过适时的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能够保持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通过设问、分组交流讨论、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继承权,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继承权,为以后合法继承奠定基础。
3、知识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及活动的体验与探究,认识什么是被继承人、遗产、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什么是继承人、继承权、继承人的范围、确立依据。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和继承人的范围、确立依据。
教学难点:遗嘱继承的法定条件。遗赠区别于遗嘱。
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视频导入
著名相声艺术家侯耀文,于20__年6月23日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后去世,因生前未留遗嘱,其身后的遗产引发纠纷。我们一起走近侯耀文遗产纠纷案。
播放“侯耀文遗产纠纷案”视频。
过渡:主持人提到:遗产究竟属于谁?侯耀文的遗产包括银行存款、有价债券、住房、汽车、收藏品(名表、珠宝、名人字画)等。侯耀文在世时拥有的这些东西能称为遗产吗?(能或不能)如果不能,称为什么?(财产)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财产留给谁”。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自学助学合作探究
教师:既然提到了遗产,什么叫遗产?望文生义,遗是?(遗留)产是?(财产)偷来的、抢来的、贪污受贿的能作为遗产吗?(不能)必须是?(合法的)它既不属于集体也不属于国家,应该属于谁?(个人)谁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死者)法律上将遗留财产的死者称为被继承人。所以,遗产是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经过分析,作为遗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
②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
③必须是合法的财产。所以侯耀文在世时拥有的这些东西不能称为遗产,而是财产。
我这儿有几个问题,请阅读教材P77—78,快速完成。
①什么是继承人?什么是继承权?
②继承人的范围?确立的依据?
继承人的顺序?遗产份额分配的原则?
③继承方式有哪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教材寻找答案的能力。学生能够对教材有一个感性认识。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共同学习来解决。
侯耀文遗产纠纷案例环节一
侯耀文去世后,侯耀文的哥哥侯耀华、侯耀文的大女儿侯瓒(29岁)和小女儿侯懿珊(12岁)为分遗产争得不可开交……
请思考:在本案中,你认为哪些人有继承权?依据什么关系确立的?
学生回答后,归纳:
我国继承法在第二章“法定继承”中规定: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因此,本案中的侯耀华、侯瓒、侯懿珊都有继承权。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根据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抚养关系确立的。本案中的继承人,是依据血缘关系、抚养关系确立的。
本案中的侯耀华、侯瓒、侯懿珊都有继承权,但是,他们都能继承侯耀文的遗产吗?我这儿有三种观点,请你判断:
观点一:侯瓒认为父亲的遗产应该由自己和妹妹侯懿珊继承。
观点二:有人认为侯懿珊还小,不应该分得遗产。
观点三:有人认为侯耀华不具备分配弟弟遗产的条件,所以,劝他不要掺和此事。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代表发言。
我们来梳理一下观点:
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要按照继承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侯瓒和侯懿珊都属于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而且是第一顺序继承人,没有放弃继承权。因此,侯耀华属于第二顺序继承人,所以他不能继承弟弟的遗产。
侯懿珊虽然是未成年人,但是属于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因为侯懿珊尚未成年,所以其继承权应由她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后行使。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我们再听听律师的观点。(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质疑交流,在互助合作、观点碰撞、认知与迷茫两难中解决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确定依据、继承顺序等。师生及时归纳总结,对观点的梳理,律师的印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初中创新教案篇16
活动目标:
1.大胆猜测标志在书中的意思,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认识生活中常见标志,并了解其意义和用途等。
3.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愿意倾听同伴的猜测。
活动准备:
《兔子先生去散步》PPT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1、老师在PPT上放两张图片(大润发和肯德基),
2、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从标志中看出来的)
二、感受故事
1、出示图片第一页,引导幼儿观察兔子的家和兔子的标志
小朋友这又是谁的家呢?为什么?(因为有兔子的标志)
小朋友可真棒,这就是小兔子的家,那这只小兔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呢?为什么?那我们叫它兔子先生好吗?跟它打个招呼。
2、放映《兔子先生散步去》的PPT,引出故事
这一天,天气怎么样?你怎么知道?
天气那么好,兔子先生出门去散步,什么叫散步?知道吗?(到外面很轻松地、慢慢地去走走)
你想和兔子先生一起去散步吗?我们一起去看看路上还有什么好玩的标志呢?
3、欣赏故事,认识标志(教师加上语言、情节)
(1)兔子先生过了桥后,咦?接下来的这个标志好奇怪啊?这是什么标志?(小心斜坡)
我们平时过桥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上桥、下桥的桥面很陡,我们要怎么做呢?要慢慢走,小心摔跤。瞧,这兔子先生走得太急了从斜坡上滚了下来。
(2)接下来的是什么标志呢?
(3)他掉到了洞里,这是谁的家?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标志?兔子先生看不懂这个标志!小朋友当你遇到不懂或不知道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幼儿尝试求助)
小结:遇到困难不要急,动动小脑筋,也可以去求助别人,互相帮助。
(4)刚才大家在一起看书的过程中,我看见你们一直在笑,为什么笑啊?”(觉得有趣、好玩、搞笑……)
4、教师总结
兔子先生散步的路上发生了有趣的事情令我们觉得很好笑,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标志提醒的话,会怎样?(更加倒霉的,说不定在散步路上就要发生危险了!)说明这些标志的作用非常大,有了这些标志兔子先生的散步才能够化险为夷、顺顺利利的,你们说对吗?
三、回归生活
1、画面转到了幼儿园,
兔子先生这次又去散步,来到了我们幼儿园,这里也有很多标志,我们来帮助兔子先生认识认识。大家讨论,与同伴交流,起来回答。
2、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标志呢,下次再去仔细找找吧!
初中创新教案篇17
【学习目标】:1、熟悉掌握词汇name clock 等
2、学会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打招呼.
3、能听懂听力对话并能对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
【学习重点】: 使学生学会打招呼和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的句型.
Nice to meet you . What's your name ? My name is ......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Knowledge is power.)
学习任务一: 熟悉掌握词汇name ,clock
1、 认真观察第一页的图画,小组讨论你所认识的物品的英语单词.
2,、试着写出含有的物品的英语单词.
3、小组竞赛,展示( 看谁总结的多, 写的准确)
学习任务二: 学会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打招呼.
1、 教师自我介绍,引导学生介绍自己.
A: Hello , I am Gina , What's your name ?
B: My name is Alan .
2、小组竞赛, 两人一组,询问他人姓名,介绍自己.
3,、分角色朗读1A对话.
学习任务三: 能听懂听力对话并能对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
1,、听录音, 给1B 的对话编号.
2、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
3、小组竞赛, 展示对话交际。
二、合作共建(教师寄语: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
小组讨论我们所学的英语名字和汉语名字的区别, 如何用英语拼写
你的名字?
三、系统总结(教师寄语:No man can do two things at once.)
1,、归纳你所学到的问候语.
2、自己编写一个打招呼并询问姓名的小对话.
四、诊断评价
(一) 单项选择.
1. _______your name ? My name is Gina .
A. What B. What's C. Who D. which
2. Good morning , Miss Wang ! _____________!
A. Hello B.Hi C. Nice to meet you D. Good morning
3. I _______Sally , What______ your name ?
A. am ,is B. is , am C. is , is D.am, am
4. ______name is Li lei .
A. I B. I am C. My D. you
5.— _______, What's your name ?
— John Green .
A. Hi B. Ok C. sorry D. Excuse me
(二) 写出下列单词的完全形式, 并写出汉语意思.
I'm _________ __________ what's __________ ________
name 's 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单词.
时钟 _______ 我的 ________ 你的___________ 名字_______ 遇见_________
(四)尝试翻译下列句子.
1. 见到你很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叫王小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叫什么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根据情景补全对话.
A: Good afternoon !
B: ____________________!
A; I ______Lucy . _________your name ?
B: My ______ is Jim . Nice to ______you !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反思】(教师寄语:Never do things by halves)
任务 熟练掌握 基本掌握 没掌握
初中创新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参照物的选取与判断问题。
教学难点: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飞机、鸟儿在空中飞翔,船只在江河湖海里航行,车辆行驶,行人再陆地上行走......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我们要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运动与静止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1.参照物
观察书上的图片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提出问题:火车窗外的树木等景物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这些现象怎样解释呢?怎样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样准确地描述这些运动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播放视频:参照物
通过观看此视频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
①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汽车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的汽车时静止的。
②相对于岸边的码头位置改变的轮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岸边位置不变的轮船时静止的。
③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改变的飞机是运动的,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不变的飞机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①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
②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
③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是漂浮的.,是相对于随着张开伞的运动员下落的摄像机而言的。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动画:相对运动与参照物
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机械运动分类
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以分成哪几类?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汽车的直线行驶、拐弯行驶;轮船的直线航行、拐弯航行;飞机的直线飞行、空中俯冲表演等。
3.布置实践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记录有关机械运动的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说明分别选择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摄像师怎样操作才出现这样的效果。
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机械运动相对性的资料,并作解释,整理一篇小报告。
三、小结
①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与静止
一、参照物
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二、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三、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初中创新教案篇1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4.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以及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4.分析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的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的乱砍乱垦,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
2.通过本地区单一的商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本区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居民状况。
2.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3.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4.本区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二)教学难点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区经济的制约作用。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一、黑种人的故乡
1.复习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种,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他们相貌上有什么特征?(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板书:黑种人的故乡。
2.今天我们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起来学习这个新的区域。首先,我们每个组将你收集到的有关黑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回看一下,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组在班上交流。教师把自己收集到的黑人小朋友照片奖给回答问题好的小组,最后我们看哪个学习小组结识的黑人小朋友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3.总结:世界上有5.5亿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称“黑非洲”。(结合课本69页8.29图说明)
本区的黑人分属于几百个不同的部族,他们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宗教。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及其他手工艺晶等方面的艺术才华。
黑人大多会击鼓,常根据不同的需要击出各种鼓声。根据师生收集到的音乐材料向全体学生展示一下。学生根据课本68页的阅读材料去欣赏。
黑人真了不起,我们一定要更多的了解他们,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环境。
二、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1.展示课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图。(课本67页)(可以采用板图形式,画出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
同学们分小组读图,合作探究下列内容。
(1)分析一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位置: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2)请在图中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个半岛(索马里半岛)、一个大岛(马达加斯加岛)、一个海湾(几内亚湾)和周围所临的海洋(红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好望角,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与前面学习的欧洲西部比较)?(该区三面邻海,海岸线比较平直。)
(3)请在图中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尼罗河和乞力马扎罗山(非洲的峰),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点。教师引导分析特征,得出结论:非洲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大陆。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参照图6.12“非洲的气候图”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2.教师提问: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别给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景观图,从景观图中可观察出当地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草在湿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许多野生动物;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
1.教师小结并过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分布,而且,我们从热带草原的景观图中看到,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生活在那里。有几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非洲热带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动物的资料,下面请他们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可用教师事先收集的资料;上课前请某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先熟悉准备,上课时,介绍给大家。
2.教师把自己收集的关于非洲热带草原景观的录像放给同学们看,增强直观、生动感。
3.教师提问:大家不难发现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善于奔跑。请大家讨论一下,野生动物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关系?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年内各月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热带草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恩贾梅纳各月气温都在20cC以上,可以说是终年高温。降水,7月、8月、9月相对较多,1-4月和11、12月相对较少。确实是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
教师引导,干季和湿季,热带草原上各是什么景观?结合课本72页,热带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描述一下情景。(培养发散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与生活的动物有怎样的关系?(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湿季时,风调雨顺,植物繁茂,农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错;干季时,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黄,农民收成不好,生活难以维持。因此,热带草原有涝灾和旱灾的威胁。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的地方继续生存,湿季时再迁徙回来)
教师小结:因此,热带草原上的动物有随着水草迁徙的特征。
4.教师过渡: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外,根据你收集资料时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里还有哪些资源会十分丰富?(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象牙、矿产(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四、外来民族的入侵
1.教师过渡: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前面我们交流了一些,从15世纪起,欧洲殖民者相继人侵,出现了怎样的结果?分析课本69页8.29图说明: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和西南部的盆地和高原区,气候以热带的草原为主,常受到洪涝与干旱的威胁。
)简单描述一下这里的自然环境特点
(2)本区都有哪些外来移民?(本区外来移民有从欧洲、中东来的阿拉伯人,还有印度人、中国人、东南亚人等。)
教师小结:欧洲殖民者最初从掠夺黄金、象牙、香料开始,进而把黑人当奴隶运往美洲贩卖,因此非洲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经过努力,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经独立。(为学习本区经济打下基础)
2.教师提问:上面我们对黑人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古老、美丽、富饶、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