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写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下载,供大家参考。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1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白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白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资料,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经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经过分析醇的结构,明白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图略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3
氮和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
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
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磷砷锑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PH3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
+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39;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SPACEPREFIX=O/>;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高中化学课程教案范文·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
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
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
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完成以上作业,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
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A)把空气液化,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A)0.045(B)0.036(C)0.026(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CaO+CO2↑;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E+H2O,E+O2D,
C+DB+F,B+O2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4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作业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________,熔点________(高、低),密度________(大、小),硬度________(大、小)。
2、把小块金属钠投入到饱和石灰水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A、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物B、有金属钙被还原出来C、反应过程中钠浮在液面熔成小球D、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
十、教学反思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5
细胞呼吸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①识记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意义。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④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呼吸作用的实质。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质、能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计算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中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能通过事物的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②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生物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习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1、通过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3、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现又缺乏直观教具,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教学难点:1、实验设计过程2、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1、分析实验设计过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3、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相关呼吸作用的运算法则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比较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计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知识。
3、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原则和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新性。
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讨论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有氧呼吸为主,明确基本概念、场所、条件、产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来去等,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无氧呼吸进行列表比较,最后联系生命活动和日常生活识记呼吸作用生理意义。
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结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的相关内容,形象地分析、记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其反应机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人类还是细菌,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引入新课。
提出课题:细胞呼吸
探究新课:
(一)、区分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归纳呼吸作用概念
(片2)1、“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区别?(图片)
2、“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联系?(图片)
3、细胞呼吸和有机物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呢?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5、综合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从“反应物、产物、场所、条件、本质、方式等多方面归纳)
细胞呼吸是指糖类等有机物在细胞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片4)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在有氧、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存。(简单介绍此片:图1、2、3)。
(片5)首先我们看一段小资料同学们能否从这段资料中,提取出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信息?
学生:(同学们可能分析出:)酵母菌产生了CO2、酒精
教师:(此时教师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酵母菌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据酵母菌的介绍(有氧、无氧均能生存)酵母菌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环境中产生的呢?
教师:科学结论的得出,
均是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标准嘛!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或_这位同学的分析。
在设计实验之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其生活方式与动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们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生物对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手段。(可转回片4)
2、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讲解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
3、在检测观测指标时,应根据具体的观测指标采用具体的实验措施:CO2、酒精可通过其化学性质来的鉴定。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酒精的鉴定需在黑板上写出)
(片6)展示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
(片7)教师:我们来分析一下完整实验步骤(与此同学的实验过程比较)
(三)、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片11)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探究的过程,能否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1、观察现象:面包松软,啤酒的形成均与酵母菌有关
2、提出问题:酵母菌的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3、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最可能假设:
4、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操纵实验变量;科学检测实验的观测指标;限制好无关变量
5、实验结果预期
6、实施实验,
7、得出结果,对比分析,判断假说真伪、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假说正确。
8、得出结论;
(四)、再探究:再探究一:(一)(二)(三)(四)(五)
(五)、本节课小结:
(六)、关于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有关实际应用,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讲解。
(七)、作业:以哺乳动物(小白鼠)、植物(小麦、金鱼藻)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八)、以植物种子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1、操纵实验变量:活种子、死种子
2、科学检测观测指标:(在黑板上写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观测指标的分析。)
A: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有机物量(物理学方法)
B: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氧气量(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
C:观测指标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学方法结合)
D:观测指标为温度变化(物理学方法)。
(九)、板书:
第二课时:
提问: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类型?提问:有氧呼吸怎样进行?
(一)有氧呼吸全过程
出示课件:(展示有氧呼吸过程图)由学生先自学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要求分析并讨论: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别来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从何而来?
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⑥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再请学生讲述,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处理发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场所、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情况及反应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的原因,以解决学生中的疑难。
展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过程图;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有氧呼吸场所反应物产物释放能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讨论:总结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总反应式(关键词: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
通过以上处理,使得有氧呼吸呼复杂、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具体,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无氧呼吸全过程
提问:苹果、香蕉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回答:酒味。)转入无氧呼吸的学习
展示: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提出要求:阅读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自学无氧呼吸过程、产物、能量的释放、概念、发酵等,教师只起组织、提示、引导和归纳性总结的作用。
(三)、有氧、无氧呼吸的比较
提出问题:讨论并分析:1、为什么无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异同?
展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4、那细胞呼吸有什么意义呢?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动植物和人体的其他代谢过程加深理解
(四)、巩固练习:展示:知识目标检验小结:让学生自行检验有无达到知识目标.
(五)、课后探究课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农村有家庭酿制甜酒酿的技术,请同学们组成合作小组一起探究甜酒酿的酿制过程并能提出相关问题继续探究。(如:①加酒药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②加的酒药是什么?③既然是酒为什么会甜?④在瓷坛内的米饭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⑤酿制甜酒酿时,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酿吗?等等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五、效果预测: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预测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后的探究性课题将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教学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漫画导入:图中有哪些污染?
大气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虽然大气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多方面的。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提问:自然原因有哪些?
案6例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通过案例能够掌握:
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说明: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
事件的污染物: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
事件造成的危害:1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
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阅读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l)?
通过材料了解如下问题:
1.概念:空气污染指数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评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标。它是将许多复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经一定方法处理,变成公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2.目前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3.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空气质量级别根据国家环保局统一规定划分为五级。
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讨论:为什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比较多?
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2)酸雨
①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说明: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④我国的酸雨:(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A.特点: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随经济发展,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B.分布范围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西南地区
90年代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目前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的酸雨比北方的严重?
①气候:南方降雨多,大量酸性气体随雨水降落地面扩;
②地形:南方多低山丘陵,空气流动性差,而北方风力大,酸性气体易扩散
③土壤:北方多碱性土壤,大气中碱性土壤颗粒与酸雨中和
④南方煤炭含硫量高,排放的酸性气体多
阅读欧洲、北美的酸雨问题
看图:世界酸雨的分布图,思考:
世界酸雨主要分布中哪些地区?
通过阅读能够使学生有如下认识:
酸雨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虽然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出现酸雨的范围在日益扩大。目前,整个欧洲都在降酸雨,在北关东部和加拿大南部酸雨也很严重,酸雨还席卷了包括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在内的—亚洲,因此,酸雨是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现象。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们的产生与大气污染有关。
二、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能源生产和消费
2.大气污染的防治: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控制等方面。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7
到了高三上学期,高考备战也进入了关键的阶段,我所任教的x班和x班也开始了最后的冲刺,虽整体成绩一般,但我有信心和我的学生一起努力,争取高考时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于是我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以专题复习为主,突出重点难点,完成第二轮的复习工作。
一、对策与措施
这两个班学生的基础差,尤其是x班偏科现象比较严重。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如何针对学生现状,奖掖先进,激励后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好语文复习工作。
1、以学生为本。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做到补缺补差,各科齐头并进。
2、以考纲为本。考试大纲是高考的指南,既是学生的本,也是教师的本。学生要分析考纲,钻研考纲,吃透考纲,这样复习的思路清晰,复习的内容充足,因此复习的效果也就明显。
3、以教材为本。有选择地检查五册课本和《唐诗宋词》的背诵和基础知识。从高考的实际需求出发,我会重点选择诗词单元、文言文单元,其他课文作为写作素材进行积累。
二、突出重点难点,有计划地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
(一)古诗文专题复习
1、完成课内古诗文的第二轮复习。主要突出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完成课内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复习巩固每篇课文的重点字词句及其他重要知识点。
2、对文言文中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意向意境等重点难点作进一步的专题复习巩固。
3、继续坚持每天一篇的文言语段的训练量,加强文言文语感。
(二)现代文专题复习
1、完成课内现代文的第二轮复习。主要以文体来进行分类复习,比如分为小说、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
2、对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作进一步的专题复习巩固。比如解析文中重要语句、鉴赏评价等专题。
(三)作文
1、议论为主,结构训练
继续训练议论性散文的文体写作,重点训练分论点的概括归纳,以期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容量丰富。
2、素材积累、一材多用
继续由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包括先进人物(如感动中国人物等)、文化人物(如苏辛等)、哲学人物(如孔孟、老庄等),让学生在透彻地了解研究某个人物的基础上能够一材多用。
3、审题训练
在传授一些审题技巧(如“小题大做法”、“大题小作法”、“含义扩大法”等)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如在课上提供某一话题,让学生思考交流立意观点,再由教师加以评点、指导。
4、表达训练
每周完成一篇大作文,作及时的针对性的讲评。
三、通过模拟考试来加以巩固
两周一次的模拟考,让学生有更强的紧迫感,讲评时突出重点难点。
总之,在深入研究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巩固,突出重点难点,补缺补漏,争取在最后阶段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斗志,向最后的目标冲刺。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8
【学习目标】:1.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f(ax+b))的导数.
2.会用复合函数的导数研究函数图像或曲线的特征.
3.会用复合函数的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
【知识复习与自学质疑】
1.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是什么?
2.(1)若,则________.(2)若,则_____.(3)若,则___________.(4)若,则___________.
3.函数在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是增函数,在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是减函数.
4.函数的单调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函数的极大值是___________.
6.函数的值,最小值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例题精讲】
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2).
2.已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相同,求的值.
【矫正反馈】
1.与曲线在点处的切线垂直的一条直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函数的极大值点是_______,极小值点是__________.
(不好解)3.设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斜率为,若,则函数的周期是____________.
4.已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互相垂直,为原点,且,则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
5.曲线上的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是___________.
【迁移应用】
1.设,,若存在,使得,求的取值范围.
2.已知,,若对任意都有,试求的取值范围.
【概率统计复习】
一、知识梳理
1.三种抽样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类别共同点不同点相互联系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都是等概率抽样从总体中逐个抽取总体中个体比较少
系统抽样将总体均匀分成若干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在起始部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个体比较多
分层抽样将总体分成若干层,按个体个数的比例抽取在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总体中个体有明显差异
(1)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n个个体的样本,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2)系统抽样的步骤:①将总体中的个体随机编号;②将编号分段;③在第1段中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起始的个体编号;④按照事先研究的规则抽取样本.
(3)分层抽样的步骤:①分层;②按比例确定每层抽取个体的个数;③各层抽样;④汇合成样本.
(4)要懂得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
如: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①小矩形的面积=组距=频率②众数是矩形的中点的横坐标③中位数的左边与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相等,可以由此估计中位数的值
2.方差和标准差都是刻画数据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一般地,设一组样本数据,,…,,其平均数为则方差,标准差
3.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个,而且所有结果都是等可能的,如果事件包含个结果,那么事件的概率P=
特别提醒:古典概型的两个共同特点:
○1,即试中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即样本空间Ω中的元素个数是有限的;
○2,即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
特别提醒:几何概型的特点:试验的结果是无限不可数的;○2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二、夯实基础
(1)某单位有职工160名,其中业务人员120名,管理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解职工的某种情况,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若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人数应分别为____________.
(2)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都参加了
11场比赛,他们所有比赛得分的情况用如图2所示的茎叶图表示,
则甲、乙两名运动员得分的中位数分别为()
A.19、13B.13、19C.20、18D.18、20
(3)统计某校1000名学生的数学会考成绩,
得到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右图示,规定不低于60分为
及格,不低于80分为优秀,则及格人数是;
优秀率为。
(4)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
9.48.49.49.99.69.49.7
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值
和方差分别为()
A.9.4,0.484B.9.4,0.016C.9.5,0.04D.9.5,0.016
(5)将一颗骰子先后抛掷2次,观察向上的点数,则以第一次向上点数为横坐标x,第二次向上的点数为纵坐标y的点(x,y)在圆x2+y2=27的内部的概率________.
(6)在长为12cm的线段AB上任取一点M,并且以线段AM为边的正方形,则这正方形的面积介于36cm2与81cm2之间的概率为()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9
__届高考英语必修4unit5复习教案
unit5themeparks 主题公园
核心词汇
1.themethodyouthoughtoutjustnowisreallyverygood,butiknowthisisnota(n)____________(独一无二的)methodtosolvetheproblem.
2.the____________(主题)oftheshanghaiworldexpois“bettercity,betterlife”.
3.thedogwaitingatthegatebegan____________(摇摆)itstailwhenitsawtheboyreturning.
4.youcanhaveeitherthedoubleroomorthefamilyroom,____________(无论哪一个)youwant.
5.hisgrandmaspentherlifedoinggood____________(行为),andwasrespectedbyeveryoneinthevillage.
6.muchtoeveryone’s____________(娱乐),mr.smithcametoworkdressedasaclown.
7.thesilkroadhasa____________(长度)ofmorethan4,000kilometersandahistoryof2,000years.
8.theinjurytohisfootmayendhiscareerasan____________(运动员).
9.用various的适当形式填空
(1)childrencanchoosefromamonga____________ofactivitiesinthispark.
(2)theyarrivedlatefor____________reasons,disappointingthehost.
10.用admit的适当形式填空
(1)onlyathleteswhohavereachedtheagreedstandardfortheireventwillbe____________ascompetitors.
(2)afewdaysaftertheinterview,ireceivedaletterofferingme____________totheuniversity.
1.unique2.theme3.swinging4.whichever5.deeds6.amusement7.length8.athlete9.(1)variety,(2)various10.(1)admitted(2)admission
高频短语
1.________________以……而闻名
2.________________ 对……熟悉
3.________________ 根据……模仿;仿造
4.________________ 参加
5.________________ 提前
6.________________ 实现
7.________________ 难怪;不足为奇
8.________________ 玩得高兴
9.________________ 面对面
10.________________ 接近
11.________________ 活跃起来
1.befamousfor2.befamiliarwith3.bemodelledafter4.takepartin5.inadvance6.cometrue7.nowonder,8.havefun9.facetoface10.getcloseto11.cometolife
重点句式
1.________________youlike,thereisathemeparkforyou!
无论你喜欢哪一个,不管你喜欢什么,都会有一个适合你的主题公园!
2.withalltheseattractions,________________tourismisincreasing________thereisadisneyland.
有这么多引人入胜的东西,难怪哪里有迪斯尼公园,哪里的旅游业就会发展。
3.________in1987,futuroscopeis________________spaceageparksintheworld.
“观测未来”于1987年开放,是世界上最大的太空时代主题公园之一。
4.futuroscopeis________________forindividuals,________is________theperfectmixoffunandlearningforclassoutings.
“观测未来”主题公园不仅仅适合个人,也适合学生全班出游,因为它是娱乐与学习的完美结合。
1.whicheverandwhatever2.nowonder;wherever,3.opened;oneofthelargest4.notonly;but;also
知识详解
1.variousadj.不同的;各种各样的
(回归课本p34)therearevariouskindsofthemeparks,withadifferentparkforalmosteverything:food,culture,science,cartoons,moviesorhistory.
有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不同的公园有不同的主题,但几乎囊括了一切:食物、文化、科学、卡通、电影或历史。
[归纳拓展]
[例句探源]
①(朗文p2273)longheldvariouspositionsatthecompanybeforebecomingpresident.
朗在成为总裁前在公司担任过多种职务。
②everyonearrivedlateatthepartyforvariousreasons.
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赴会都迟到了。
③thehoteloffersitsguestsawidevarietyofamusements.
这家旅馆为客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
④thatsortofthingvariesfrompersontoperson.
那种事情因人而异。
[即境活用]
1.nowadays,peoplegetnewsaroundthemandabouttheworldfrom________media,ontv,byradio,inthenewspaperorontheinternet.
a.formalb.precious
c.various d.normal
解析:选c。考查形容词辨析。various不同的,各种各样的。formal正式的,正规的;precious珍贵的,贵重的;normal正常的。根据media后列举的内容,可知选c。
2.amusementn.[u]娱乐,消遣;[c]娱乐活动,娱乐品
(回归课本p34)asyouwanderaroundthefantasyamusementpark,youmayseesnowwhiteormickeymouseinaparadeoronthestreet.
当你畅游幻想游乐园时,你可能会在游行队伍中或街道上看到白雪公主或米老鼠。
[归纳拓展]
[例句探源]
①itwastoorainytoplayoutside,sosheamusedherselfwithabook.雨太大了,不适合在外面玩,所以她看书消遣。
②(朗文p63)listeningtotheradiokeepsmeamusedwhilei’mdriving.
边开车边听广播让我很开心。
③weweregreatlyamusedtohearabouthimsittingonthewetpaint.
听说他坐了一屁股油漆,我们都觉得很好笑。
④toeveryone’samusement,theactorfelloffthestage.
演员从舞台上跌了下来,把大家都逗乐了。
[即境活用]
2.thoughmanypeopleare________bythe________performancesofcheerleaders,theydon’tthinkhighlyofthem.
a.amused;amusedb.amusing;amusing
c.amusing;amused d.amused;amusing
解析:选d。amused表示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amusing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特点“有趣的”,所以应选d。
3.preservevt.保护,维护,保存(使免受破坏);保留
n.保护区
(回归课本p34)youcanevenseebeautifulbaldeaglesintheworld’slargestbaldeaglepreserve.
你甚至可以在世界上最大的秃鹰保护区见到漂亮的秃鹰。
[归纳拓展]
[例句探源]
①(朗文p1607)wewanttopreserveasmuchopenlandaspossible.我们想尽可能保留更多的空旷之地。
②(朗文p1607)thenewlawpreservesthenationalguaranteeofhealthcareforpoorchildren.
新法律仍规定国家要保障贫困儿童得到医疗保健服务。
③ithinkthesetraditionalcustomsshouldbepreserved.
我认为应该保留这些传统习俗。
④theyweredeterminedtopreservetheirleaderfrombeinghurt.他们决心保护他们的领导人免受伤害。
[即境活用]
3.atminus130℃,alivingcellcanbe________forathousandyears.
a.sparedb.protected
c.preserved d.developed
解析:选c。本题考查动词词义辨析。句意:在零下130℃,一个活细胞可以保存一千年。spare抽出(时间),省得,免去,吝惜;protect保护;preserve保护,保存;develop发展,研制。根据词义选c。
4.advancevt.&vi.&n.促进;前进;提前;进展
(回归课本p38)thisscienceandtechnologybasedthemeparkinfranceusesthemostadvancedtechnology.
这座科技主题公园在法国,它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
[归纳拓展]
[例句探源]
①(牛津p28)wearewillingtoadvancethemoneytoyou.
我们愿意预付款给你。
②(牛津p28)thedateofthetrialhasbeenadvancedbyoneweek.
审判日期提前了一星期。
③itwillfurtheradvancethefriendlyrelationsbetweenthetwocountries.
这将进一步增进两国的友好关系。
④ifyouwanttobuyit,youmustmakeanorderinadvance.
如果你想买这个,你得提前预订。
[即境活用]
4.________isknowntoall,chinawillbean________andpowerfulcountryin20or30years’time.
a.that;advancingb.this;advanced
c.as;advanced d.it;advancing
解析:选c。as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指代后面全句内容,本身充当主语;“先进的”国家,用形容词“advanced”修饰。
5.i’vebeentoldthatourteacherhas________thedeadlineforthecompositionbytwodaysandwehavetohanditintomorrowmorning.
a.made b.cut
c.advanced d.suggested
解析:选c。beadvancedbytwodays表示“提前了两天”。
5.nowonder难怪;不足为奇
(回归课本p34)withalltheseattractions,nowondertourismisincreasingwhereverthereisadisneyland.
有这些吸引人之处,难怪有迪斯尼乐园的地方游客就会不断增加呢。
[归纳拓展]
[例句探源]
①(牛津p2315)nowonderyou’retired,you’vebeenwalkingforhours.
难怪你累了呢,你一直走了好几个小时。
②nowonderthathehaspassedtheexamination;heworkedsohard.
难怪他考试及格了,他学习太努力了。
③heisthebeststudentintheschool.nodoubtthathecangetthefirstprize.
他是学校里最好的学生,毫无疑问他会获得一等奖。
④thereisnoneedtogetinastew;everythingwillbeallright.
没有必要烦恼,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即境活用]
6.完成句子
(1)他三天没睡觉了,难怪他疲惫不堪。
hehasn’tsleptatallforthreeday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eistiredout.
答案:itisnowonderthat
(2)没必要为已经发生的事感到后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hathashappened.
答案:thereisnoneedtoregret
(3)既然我们的工作干完了,再待下去毫无意义了;我们还是回家的好。
ifwehavefinishedourwor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nylonger;wemayaswellgohome.
答案:thereisnopointstaying
6.cometolife活跃起来;苏醒过来
(回归课本p38)theamazing,uptodateinformationtogetherwithmanyopportunitiesforhandsonlearningmakestheworldcometolifeinacompletelynewwayforvisitors.
这些奇妙的、最新的信息以及大量动手实践学习的机会,让世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游人面前。
[归纳拓展]
bring...tolife使……恢复生机
comebacktolife苏醒过来
whenitcomesto当谈到;说到
livea...life过着……的生活
makealife生活;享受生活
[例句探源]
①(牛津p1166)thematchfinallycametolifeinthesecondhalf.
比赛在下半场终于精彩起来。
②whenthechildrenheardthattheirteachercametolife,thewholeclasscametolifeatonce.
当孩子们听说老师苏醒过来时,整个班立刻活跃起来了。
③aftertheearthquake,thevillagerstriedtheirbesttobringthevillagebacktolife.
地震后,村民们尽力使村庄恢复生机。
[即境活用]
7.完成句子
(1)you’reverycoldwithyourbrother,butwithyourfriendsyoureall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跃).
答案:cometolife
(2)it’shardforhimt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withalowsalary.
答案:makealife
(3)mostofusknowweshouldcutdownonfat,butknowingsuchthingsisn’tofmuchhel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涉及到)shoppingandeating.
答案:whenitcomesto
句型梳理
1【教材原句】whicheverandwhateveryoulike,thereisathemeparkforyou!(p34)
无论你喜欢哪一个,不管你喜欢什么,都会有一个适合你的主题公园!
(2)whatever,whichever,who(m)ever既可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又可引导名词性从句。
(3)nomatterwhat,nomatterwhich,nomatterwho(m)只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①however(=nomatterhow)muchitcost,hehadtohavethecarrepaired.
不管花多少钱,他也得让人把汽车修好。
②whatever=(nomatterwhat)decisionhemade,iwouldsupporthim.
无论他做出什么决定,我都会支持他。
③whoeverbreakstherulewillbepunished.
无论是谁违反制度都将受到惩罚。
[即境活用]
8.完成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我们说什么),hewouldnotlistenatall.
答案:nomatterwhat/whateverwesaid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这工作有多难),wemustdoitwell.
答案:nomatterhow/howeverdifficultthejobis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是谁的钱包),weshouldhandittothepolice.
答案:nomatterwhosewalletitis
(4)wewon’twai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他是否来).
答案:nomatterwhetherhe’scomingornot
2【教材原句】futuroscopeisnotonlyforindividuals,butisalsotheperfectmixoffunandlearningforclassoutings.(p38)
“观测未来”主题公园不仅仅适合个人,也适合学生全班出游,因为它是娱乐与学习的完美结合。
【句法分析】(1)notonly/just...butalso...不但……,而且……,连接并列成分。
(2)notonly/just与butalso后面所连接的词的词性必须对等。
(3)连接两个主语时,谓语动词的数要根据就近原则来确定。
(4)notonly等形式只能连用,而butalso既可连用,也可分开用,also也可省略。
(5)notonly放在句首,后接句子时要用倒装结构。
①heplaysnotonlythepianobutalsotheviolin.
他不仅弹钢琴也拉小提琴。
②notjustthestudentsbutalsotheirteacherlikesplayingfootball.
不仅学生,而且老师也喜欢踢足球。(连接主语)
③notonlytomandjohn,butalsotheirsisterlikesplayingthepiano.
不仅汤姆和约翰,还有他们的姐姐也喜欢弹钢琴。
④notonlydoeshespeakenglish,hecanalsowritearticlesinit.他不仅说英语,而且能用英语写文章。
[即境活用]
9.(__年高考全国卷ⅰ)thecomputerwasusedinteaching.asaresult,notonly________,butstudentsbecamemoreinterestedinthelessons.
a.savedwasteachers’energy
b.wasteachers’energysaved
c.teachers’energywassaved
d.wassavedteachers’energy
解析:选b。句意:电脑被应用于教学中。结果,不仅节省了老师的精力,学生也对课堂更感兴趣了。此题考查notonly用于句首时的倒装结构,notonly用于句首时后面的句子必须用部分倒装。
10.notonlyibutalsolilyandmary________tiredofhavingoneexaminationafteranother.
a.areb.is
c.am d.was
解析:选a。句意:不仅我而且莉莉和玛丽也厌倦了一个接着一个的考试。本题考查主谓一致。notonly...butalso...连接并列主语时,谓语动词的数遵循“就近原则”,所以用复数are。
指导
句式变换
1.非谓语和从句的变换
非谓语动词包括动词不定式、动名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使用非谓语动词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信息,使句子结构紧凑、逻辑严谨。
【佳句选粹1】
【原文】 【优化】
itmustberealizedthatpeopleshouldbecautiouswhentheydecidewhichbookstheyshouldchoosetoreadsinceiftheyreadbadbooks,itwillbetime¬wastingandharmful. itmustberealizedthatpeopleshouldbecautiousdecidingwhichbookstheyshouldchoosetoreadsincereadingbadbooksistime¬wastingandharmful.
【分析】把“whentheydecide”改为“deciding”,if条件从句改为动名词短语作主语,句子结构变得更加紧凑,简洁明了。
【佳句选粹2】
【原文】 【优化】
becauseiwasill,ididn’tgototheparty.thepartywasorganizedbymyclassmatesyesterday. beingill,ididn’tgotothepartywhichwasorganizedbymyclassmatesyesterday.
【分析】把原句中的原因状语从句用分词的形式变换,又用了个定语从句把两个句子连起来,使得句子更紧凑,更严谨。
2.强调句的变换
写作中,常使用强调句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强调句的基本结构是:itis/was+被强调部分+that/who+句子其他成分。另外,英语中还经常使用助动词do/does/did对谓语动词进行强调。
【佳句选粹1】
【原文】 【优化】
imetafriendofmineinthestreetyesterday. itwasinthestreetthatimetafriendofmineyesterday.
【分析】改成强调句后,强调说明是“inthestreet”而不是别的地方,句意的表达更加有力。
【佳句选粹2】
【原文】 【优化】
weshouldbecarefulwhenwecrossthestreet. dobecarefulwhenwecrossthestreet.
【分析】改成强调句后,语气增强了,句意的表达更加有力,可翻译为“过马路时务必要小心”。
3.倒装句的变换
句子成分在句子中都有一定的位置,但有时可以把某些句子成分前后倒置,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或起到某种修饰作用。
英语中倒装分为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部分倒装在写作中比较常用,经常由否定词提前或“only+状语”提前引起。
【佳句选粹】
【原文】 【优化】
everyoneknowsthatwearebusyallday.weknowseldomwhatishappeningbothathomeandabroad,letalonewhatwecandoforourcountry. everyoneknowsthatwearebusyallday.seldomdoweknowwhatishappeningbothathomeandabroad,letalonewhatwecandoforourcountry.
【分析】“seldom”位于句首,引起部分倒装,突出了现在时态,句意表达更有力。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10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2-6]用棉花包住约0.2g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H2、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11
目标:
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自我介绍)。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怎样学习语文。
初二的同学们,已经进入了知识和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时刻--因为在初中阶段,它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在二年级进行的,我真诚地希望每一名同学都明白这一点,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在初一至初二平稳过渡的基础上,为自己在新学期制定新计划、新目标。尤其,语文的学习,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同学们有明确的目标,并锲而不舍地去达成。
二、师生交流
1、师:同学们经过从小学到初一的语文学习,对这一学科应该比较了解。
哪些同学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说说你感兴趣的方面。
哪些同学觉得自己学习语文比较吃力?在哪些方面不够得心应手?
2、通过师生交流可以把语文学习概括为两大方面:⑴阅读(现代文、古文诗词)⑵写作
3、教师简单讲述二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从而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①.广泛而大量的阅读。
②.有所取舍的精读。
③.美文、诗词的背诵。
④.定期整理读书笔记、摘抄。
⑤.通过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点滴,作为写作素材。
⑥.与优秀范文进行比较,突破自己的写作瓶颈。
三讲故事激励
①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
②一位农民朋友曾给我讲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对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我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我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他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
“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并非无须费劲就能轻松前行。许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放弃了努力,便白白地错失了成功的良机。结果便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③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四.如何学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1.你听说过什么办法?你认为哪些比较可行?(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请另一人发言。也要先报姓名。)
2.老师总结:课堂内外须做到“六要四多”
课内①要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万不可潦草
⑤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
⑥要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
①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3.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㈠、做好课文的预习:
①.标好自然段序号后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预习本上抄生字词,给生字注音、生词解释一遍,词语抄三遍。预习本第一行写课题,第二行开始写内容,抄生字词要标序号,预习作业题要写题号、抄好题目,空好位置作答。次日老师(小组长)课堂检查或者上交。
②.再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③.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㈡、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禁止一切违反课堂纪律的举动!
㈢、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及时掌握好字词,每篇课文字词上完后的第二天准备好听写,字词听写不能有错,(古诗文默写也不允许有错),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十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书上课后作业的,做在书上。练习册或者周报按要求完成,不能有空着不做的,一经发现,将此题抄写20遍。
㈣、其他事项:
1.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
2.做个随笔集、摘抄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配点画,老师有安排则按老师要求做,如果没有就每周随笔1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
3.按要求做好名著阅读。
4.每人每天练习一篇钢笔字。
5.背诵默写每个人都要过关,先找组长背,老师抽查,然后默写巩固。
6.关于早读:(自由背诵古诗词/朗读训练)、检查(古诗词背诵/默写)、订正
五、结束语
希望大家都能证明自己是真诚、善良、懂事,并且勤奋学习的人,也希望你们用信心作桨,用坚持作帆,驾驶着知识的小舟,在老师的引导下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12
教学目的
1、了解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性能和用途,从而认识四中不同的晶体类型。
2、根据各种不同宝石的性质,学会宝石的鉴别和保养。
3、了解宝石的价值。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性能和用途,从而认识四中不同的晶体类型。
2、根据各种不同宝石的性质,学会宝石的鉴别和保养。
教学过程
联想质疑:
走进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珠宝市场,最引人注目、价格昂贵的要算是用珠宝做成的首饰。你了解有关宝石的知识吗?
1.你都知道那些宝石?他们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你知道宝石为何具有美丽的颜色和耀眼的光芒吗
3.宝石除了做首饰外还有那些用途?
一、从钻石说起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1.什么是钻石?2.金刚石有何性质?3.金刚石硬度大的原因?
1.钻石:也叫金刚石或金刚钻。
2.金刚石的性质:“硬度之王”,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耐酸碱腐蚀,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思考:金刚石为什么坚硬耐磨?
3.金刚石的结构:每个碳原子都与它周围的四个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牢固的正四面体结构。
晶体的分类和性质:
⑴原子晶体:相邻原子均以共价键相结合,在空间按一定规则排列的晶体。
特点:硬度很高,熔点高,沸点高,化学性质稳定。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
常见的原子晶体:单质硅、单质硼、金刚砂(SiC)、石英(SiO2)、碳化硼(B4C3)、氮化硼(BN)等。
⑵离子晶体: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特点:熔沸点较高,硬度较大,质地较脆,受压时易破裂;离子晶体不导电,但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晶体内无单个的`分子。
常见的离子晶体:活泼金属形成的盐、碱类和氧化物,所有的铵盐。
⑶分子晶体: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互相结合形成的晶体。
特点:由于分子间作用力比离子键、共价键弱的多,故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低,硬度小。晶体中存在单个分子。
常见的分子晶体:所有的非金属氢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共价化合物、少数盐如AlCl3
⑷金属晶体: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即金属键)形成的晶体。
特点:导电、导热、延展性好(共性),不同的晶体,熔点差异大,如钨高达3380度,而铯仅29度;硬度差异大。
常见的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及合金
五大名贵宝石: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石和变石(金绿宝石)。
二、宝石的性质
思考:宝石的性质主要指那些?各有和作用?
1.宝石的硬度
宝石的硬度:①是宝石的重要特性
②用于鉴定宝石
③划分宝石档次和等级的主要标准
摩氏硬度:是一种刻划硬度,即相对硬度,只表示宝石硬度的顺序位置,而不是硬度的测定值。
2.宝石的颜色
是评价和鉴定宝石的重要因素。
致色元素:钛、钒、铬、锰、铁、钴、镍、铜等
自色:宝石所含的主要元素所产生的颜色。
他色:宝石所含微量杂质元素所产生的颜色。
橄榄绿:成分是铁镁硅酸盐,铁使橄榄绿呈绿色。属于自色
红宝石和蓝宝石是因为微量元素引起的颜色,属于他色。
3.宝石的化学性质:
金刚石:几乎所有的强酸强碱都不能将金刚石腐蚀
珍珠:成分是碳酸钙和有机质,遇酸或碱时就会发生化学变化。
珍珠的保养:
①不要要珍珠接触樟脑丸、清洁剂、酒精、咖啡、香水、油、盐、醋和赃物,尤其是有机溶剂,若沾上酒或咖啡,应马上用清水冲洗后用软布擦干。
②夏天流汗多,不宜戴珍珠项链。珍珠不戴时应用高级中性肥皂或洗洁精轻轻洗涤晾干,并忌暴晒珍珠。
③不戴时用首饰盒小心存放,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湿润度。忌用脱脂棉包珍珠。不要与其它首饰放在一起,以免刮花珍珠表面。
三、宝石的价值
学生阅读思考:宝石有何价值?
总结:
①作装饰。视为财富的象征。
②具有医药功能。珊瑚、珍珠、玛瑙、琥珀是中药药材。
③工业技术必需的材料。如金刚石、红宝石、水晶应用于钻探、研磨、激光等领域。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1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来的时间、标志、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历程,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2.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代背景的分析,认识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多角度对比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把握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点;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全面认识到科技进步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2.难点: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负面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一目“‘蒸汽时代’的到来”
A:(1)“蒸汽时代”到来的时间、标志。
【1组学生板演预测】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的广泛应用;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请简要概述哪些因素共同促使“蒸汽时代”的到来(请注意阅读“前言”、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2组学生板演预测】政治方面:17世纪末,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经济方面:工场手工业发展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需要(生产和实践的需要);
科技方面: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明和发现;
个人因素:瓦特等人致力研究发明。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很早以前,就有人设想把蒸汽作为动力使用,但真正把蒸汽动力用于生产,却是17世纪末以后的事情。1698年,托马斯o萨夫里发明了蒸汽唧筒,用于抽干矿井里的水。18世纪初,铁匠T.纽科门在改进萨里夫蒸汽机的基础上,制造了一种大气压力蒸汽机,主要用于矿井抽水,但它们都存在明显缺陷,不能作为动力机普遍安装。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大规模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建造起来,但这时的动力主要是利用河流里的水力,在这方面,有很多缺点,因为工厂都必须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的山谷等处。这些地区交通不便,而且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动力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问题。人们都希望找到便捷可用的动力,驱动不同机器。
A:(3)“蒸汽时代”涌现了哪些先进交通工具?以蒸汽机在交通工具领域的的应用为例,全面分析“蒸汽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请注意阅读“资料回放”、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3组学生板演预测】交通工具:火车、汽船等。
影响:
①从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②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③促进了欧美诸多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④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⑤环境污染等问题:大气污染(伦敦:雾都)、生态破坏、资源过度开采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
(1)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成为工业国家。
(2)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如美国人富尔顿于1807年发明“萨凡纳”号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等。瓦特蒸汽机应用于运输业中,导致蒸汽轮船和机车出现,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变化,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
(3)推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4)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阅读教材第二目“电气革命的出现”
A:(1)“电气革命”出现的标志和主要原因(请注意阅读“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4组学生板演预测】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原因:蒸汽动力存在明显的缺陷,工业生产等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电的理论研究与技术不断成熟: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电动机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电气革命”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请注意阅读“学思之窗”、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5组学生板演预测】影响:(1)生产力迅猛发展。
(2)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4)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5)世界距离进一步的缩小。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发明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解决人类社会的动力问题。
不同点:“蒸汽时代”的发明侧重于轻工业;科学含量不高;发明者主要是工人、技师;发明主要集中在英国。“电气时代”的发明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科学含量高;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发明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阅读教材第三目“信息技术的发展”
A:(1)信息技术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请注意阅读“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6组学生板演预测】表现:(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互联网出现;
(3)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信息技术为何能取得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请注意阅读“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1组学生板演预测】原因:
科学背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直接原因:美苏冷战;政府的重视。
作用:(1)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加快了经济的全球化。
(2)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扩大市场,提高管理水平。
(3)改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
(4)改变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
(5)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
(6)网络犯罪。
(7)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通过对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学习,举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组学生板演预测】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全面推动社会发展。
例: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统治相继在欧美各国逐步确立并不断发展完善;欧美各国的殖民扩展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广促进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各国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启蒙运动等进一步解放思想,物理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的成就为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科技的革新: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兴起,进而迅速推广至欧美其他国家。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进一步缩小了世界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知识梳理】【师生互动小结】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政治上,17世纪末,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经济上,生产和实践的需要。技术上,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明和发现。
2.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
3.影响:①从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②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③促进了欧美诸多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④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背景:经济上,各种工业生产的需要。理论基础:1831年英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2.标志:发电机及电力技术的发明
3.影响:①生产力迅猛发展。②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③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④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⑤世界距离进一步的缩小。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背景:科学背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原因:美苏冷战。
2.标志: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产生。
3.影响:①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加快了经济的全球化。②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扩大市场,提高管理水平。③改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④改变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⑤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⑥网络犯罪。⑦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检测反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三:本世纪(20世纪)初的相对论、20年代和40年代的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理论、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学等为一系列新兴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的含义是什么?试从技术、生产和科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概括。
【3组学生板演预测】市场的扩大、技术的提高引起了工业革命;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新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综观上述三则材料,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三者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2组学生板演预测】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根本动力。三者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科学的发展。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3)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你是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1组学生板演预测】【解析】三段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生产、技术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结合世界近现代的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可以看出,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的需要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课后小结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出现,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课后习题
1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解析:19世纪上半期,大规模集中生产的工厂在英国大量出现,这得益于蒸汽动力的使用和推广。蒸汽动力的推广,使工厂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可能。
答案:B
2“在1759年,詹姆斯o布林德利开凿了英国第一条大运河,即布里奇沃特公爵运河。从那时起……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英里的运河。”英国“运河开凿热”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A.农业灌溉的需要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商品运输的需要D.海外贸易的萎缩
解析: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工厂所需的大量原料需要及时购进,大量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到市场上销售。英国运河的开凿就适应了这种要求。
答案:C
3(2013o山东滨州一模)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这一专题时,曾有“人类文明的引擎”一目,这一目主要介绍的科技成就应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B.达尔文的进化论
C.蒸汽机和内燃机D.汽车和飞机
解析:“人类文明的引擎”中“引擎”代指发动机,符合题意的应是C项。
答案:C
4就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举行的原因,某班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四种意见,比较契合实际的是()
A.当时的英国是“日不落帝国”
B.当时的英国拥有最发达的工业文明
C.当时的英国社会环境较安定
D.当时的英国拥有最先进的政治文明
解析:世界博览会主要是展示世界文明发展程度及预示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盛会。19世纪中期,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拥有最发达的工业文明。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举行,主要是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
答案:B
5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这段话最能表明()
A.电已进入生产领域和人们的生活当中
B.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C.科学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D.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仆人”,这说明电为人类提供了广泛的服务,成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答案:A
板书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14
一、高考展望
本专题内容是将中国区域地理以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重新排列组合,用有关地理学的原理、规律分析阐释评价区域国土整治工作的背景、措施、区域规划和发展的方向等。本专题内容主要是为高考试题提供背景材料,与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重点工程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以各种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析各农业区位的优势、不利条件,产生原因,解决措施,发展方向等成为考查的热点。
2.区域特点与区域差异的比较,根据区域的相似性,借鉴其它区域开发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措施。
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各区域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治理的措施、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城市新区的建设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09届高三地理解题方法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精品大全
二、读图题解题方法
三、审图
(一)地理的图象特点
地理形象材料表达方式有:点、线、面、箭头、数、形象符号等,应认真阅读图例的文字说明。
1、"点"--常表示城市、港口、矿区、工厂、旅游点等的确切地理位置;或起点终点等。
2、"线"--有经纬线、等值线(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交通线、生产网络线、要素相关线条等。
3、"面"--工业、农业区;气候、地形、大洋区等。
4、"箭头"--①自然要素运动方向。(河流流向、地球运动;洋流、大气、生态物能、地壳物质等的循环)
②区域生产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资本、技术、廉价劳力、产品、市场信息等)
③工艺流程等。
④地理要素运动箭头。
有关高考的教案范文篇15
一、教材分析
1.大纲和单元中的定位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新的高考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且高考试题也由过去的客观题型变成主观题型。这无疑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所以,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主要写作特色,也要兼及思想内容和名言警句的赏析。
第一课《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加深究;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2.教学目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艺术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自然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以及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4.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教法选择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针对我们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教学设计>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解说:此导语教学设计>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营造一种诗情氛围,让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二)回顾李白生平和作品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齐读第一段:(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
1.词义点拨:
①危:高。②于:比。③何:多么。④当:挡。⑤钩连:沟通相连。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⑦度:越过。
2.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平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
3.段落解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5)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五)分析体读第二段:
1.词语点拨:
①但:只。②从:跟随。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④去:离。⑤盈:满。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拟声词。
2.段落解读:
(1)“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2)“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再次朗读课文第二段。
(六)分析体读第三段:
1.词语点拨:
①夫:人。②当:挡。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见义。⑤虽:虽然。⑥长:深深。
2.段落解读:
(1)“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二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解说:从现实的大背景出发,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作为诗人的敏锐的感悟力。同时也把锛市学习放在一个大语文的背景下,让学生感悟人生,感悟历史。)
4.再次朗读全文。
(七)分析诗歌艺术特色: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解说: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设计是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并不是教师说给学生的。所以在此,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他们可能说的不好,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不好中,他体会悟到说好的技巧。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做示例。)
1.善用反复: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八)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
(九)美读,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
四、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